-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4.历史典故
桃李指“人才,弟子”。据《资治通鉴》载,唐朝狄仁杰曾向朝廷推荐姚元崇等数十人,后都成为名臣,有人称赞他:“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所有这些历史文化、典故、传说,即便是中国人也不一定清楚,更何况是英语学习者。这些语言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在翻译时,可以在保持话语信息的前提下,改变语言形式,这样就能获得话语文化信息的传递效果。
四、地域文化
一般来说,各个国家的人只会对本国地理比较了解,对于其他国家的地理环境,是不太熟悉的。当牵涉到用产地名喻指产品的转喻时,读者往往会不明白其中的究竟。例如上文提到过的法国小镇Arras,它以挂毯出名,中国读者可能就不太了解。还有英伦岛的南方,其气候温暖,盛产葡萄,也因而盛产葡萄酒,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可能也不知道这个知识点。而当具体说到山西产醋,苏杭产丝绸时,外国读者可能也不熟悉。所以说,地域文化对转喻的识别和理解有很大的影响。
五、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处于文化深层,是每个语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宗教信仰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英语国家的宗教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与之对应的在我国影响较深的是佛教文化。在西方社会中,基督教经典《圣经》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人们不断引用《圣经》里的典故或成语,由此产生的转喻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然而,对于中国读者,它们却是陌生的。例如,Elija's mantle(I Kings19:19)(《列王纪上》19章19节),以利亚的衣钵,代指贵重的遗产。要识别出转喻以及正确理解其意义需要译者对两种宗教文化多做透彻的了解。
六、英语中的专名转喻
由专名转化而来的转喻词,汉语中少见,英语中却习以为常。借首创者姓氏指其首创事物的转喻词如,banting(尽量降低糖、淀粉和脂肪含量的节食减肥法)是英国营养学家William Banting所提出并亲自实施的;pinchbeck(冒牌货)源自18世纪初叶伦敦一珠宝商Christophor Pinch-beck,他惯用一种铜锌合金冒充金子以牟取暴利,还有diesel(狄赛尔内燃机)也取自人名,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而汉语里却很少出现这样的转喻用法。
七、喻体差异
由于文化的差异,英语和汉语选择的代体也不一样。例如,中国以黄色为尊贵,古时皇帝都穿黄袍,黄就成为帝王之色的联想了;而英语却以紫色为贵,所谓“黄袍加身”翻译为英语就成为“紫袍加身”了。汉民族有一个颇为独特的观念,即把腹部看成一切知识和学问的贮藏所,所以有“满腹经纶”,“腹议”,“腹稿”等;“肠”则被认为是贮藏感情的地方,所以有“牵肠挂肚”。而英语对应的说法则是to rack one's brains,因为英美人认为脑子是思想的容器。
总的来说,英语国家和汉语国家在思维习惯、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差异是存在的,这种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读者和译者对转喻的认识和理解。作为译者,要尽量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习俗,还有思维机制等,以便准确地理解原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