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以译作为对象的翻译批评

发布时间: 2023-03-15 09:20:34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这五个方面是从文学批评家叶维廉先生提出的文学作品产生的五个方面脱胎面来的。我们可以从翻译的角度对此作一个较为详细的分析:

依照严格的语言逻辑,“产生译作的五个方面”中不会包括“译作”本身,因此这里指的应该是翻译活动所涉及的五个方面,或者说是翻译过程中的五个要素。


其中:第一项“译者”指的是译者本身的语言文化修养、翻译经验等个人素质(译者的活动在后面几项中);第二项指向译者背后的原作;第四项指译者对读者状况的考虑。这三项共同作用于译者这一翻译活动的主体,由此产生第三项:译作,即翻译的结果。这四项所涉及的正是一个典型的翻译过程必然包含的四个基本要素。


第五项“语官”的所指较为宽泛,既可以指原文语言,涉及译者的理解,也可以指译文语言,涉及译者对语言的运用和把握,或者二者都包括在内,总之是个媒介或工具问题,与翻译的整个过程都有关系。


许钧从这五个方面推出的原作与译作之间的三个可比较因素为:


1. 译者从原作中观、感的世界与原作者意欲表现的世界是否吻合(即对思想内容等的理解、感受是否准确)——这一点与以上五个方面中的第二项“对原作内容的理解”直接相关;

2. 译者的语言手段与原作者的创作手法是否统一(即语言表现手法是否准确)——与第五项“语言”直接相关;

3. 译作效果与原作效果是否一致,包括对读者的期待及读者反应(即效果是否等同)-——与第四项“读者”相关。


对“译者”这个要素的考察渗透于第一、二两个方面的可比较因素中,而所有这三个方面的比较都是围绕“译作”这一翻译批评的主要客体进行的。


从实质上看,这三个可比较因素可以概括为:1.内容;2.语言;3.效果。总的指向是向原作靠拢。


很明显,前两项是传统的翻译批评角度,第三项是我国翻译界自20世纪80年代起有关理论意识发展、强化的结果,反映出到成书时为止(1992年)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最新状态。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以译作为对象的翻译批评逐渐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发展态势。传统的批评“套路”仍然在广泛使用,原因或许是它比较直截了当。新角度、新方法的开拓,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使我们更为客观、更为全面地了解译作的价值,并进而加深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