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如何发现翻译惯例

发布时间: 2022-12-12 09:20:14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例4:

逐字逐句或行间释译的《圣经》译本是翻译的本质或理想状态 (Benjamin, 1972:21)。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这一论断也许并不是要我们抛开路德的《圣经》译本,去读文法不通、逐字对应的译本。他只是指出一种理想状态——逐字翻译(interlinear translation)可以得到可读性强,又能被接受的功能“对等”的目标文本。


至少就语用层面(这里指功能)来说,其他的观点更直白,尽管并未提及形式。


例5:

对于机械维修文件之类技术性翻译而言,优秀译作的标准就在于它所传达的信息和知识的数量。在操作层面,评判的标准就是译文使用者能否像原文使用者一样对装备进行维修。(Brislin,1976:14)


在我看来,关于译论或译法的陈述,最有趣的观点莫过于译者对自己翻译活动的评价。通常译者不必对自己的译文作评论,除非感到译文可能有悖读者的期待。


(d) 译文使用者的介入

就翻译而言,其“社会化过程”不仅指我们阅读译文的经历 (从使用说明、电脑手册到古典戏剧),而且包括我们在学校的语言教学过程。因此,“标准”的译文使用者所持的普遍翻译概念极具模糊性,有关读者期待的问题都只能在具体的情境下作答。


(e) 多语译本的比较

总的说来,寻找盛行于某一文化社群普遍的翻译观点似乎颇为棘手,因此,我建议使用从下至上的方法:从遇见的具体翻译问题开始,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往往是由规范性惯例决定的 (主要是语用层面的跨文化翻译问题,参见Nord,1987)。


通过比较同一原文的不同语种的译本,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译语文化中处理同一翻译问题时有各自不同的途径。从它们对问题的一般或大部分解决方法,我们也许能推测出更普遍的创构性惯例,比如关于文本类型和翻译类型之间的关系。


尽管如此,对这些具体问题的分析还是能使我们接近创构性翻译策略。对比西班牙语和德语文学作品中对个人姓名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两种不同文化迥异的惯例。


例6:

在文学文本的德语译文中,个人姓名(包括教名)通常保持原文的形式不变(当然,我们应该考虑到,在德语中的同名,读者会在发音上略作改动)。外国名字用来“突显”故事的文化背景。在西班牙语的文学翻译中(或在西班牙文学中),教名通常用西班牙语形式,人们似乎对出现一个法国姓和西班牙教名组成的名字毫不介意。在马克斯·奥伯(MaxAub)创作的西班牙戏剧中,以法国为背景,那些法国人的名字是Josefina Claudio, señora Bernard 这样的法西混合形式,但在该剧的德语译本中,这些人名变成“Joséphine”、“Claude”和“Madame Bernard”这样地道的法国名字(参见Aub,1972)。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