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翻译观点

发布时间: 2021-04-21 09:07:31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歌德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而且还是一位有卓见的翻译理论大师,他对翻译问题所表现出的兴趣几乎体现在他的全部著作...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近代德国最卓越的文学家。他早年在赫尔德的介绍下,攻读了荷马、莎士比亚和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终生对翻译抱有浓厚的兴趣。他精通多国文字,能从事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中古高地德语、波斯语和一些南部斯拉夫语等多种语言的翻译。他所翻译的意大利雕刻家切里尼(Benvenuto Celline)的《自传》、西班牙戏剧家卡尔德隆的戏剧和法国哲学家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 (Neveu de Rameau)等作品,在整个欧洲文学中都是最有影响的上乘译作。


歌德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而且还是一位有卓见的翻译理论大师。他对翻译问题所表现出的兴趣几乎体现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其中主要的几部 是《诗与真》(Dichtung und Wahrheit)、《西东合集》(West-Ostlicher Divan)和《致卡莱尔书简》(Letter to Carlyle)。概括起来,歌德的观点大体如下:


(一)翻译往往是不完全的,但无论人们怎么揭短,它仍是世界事务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活动之一,译者是“人民的先知”(ein Prophet in seinen Volke),因此人们应当重视翻译。


(二)语言形态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交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在其意思和音韵的传译中有着彼此相通的共性,这就构成了文学作品包括诗作的可译性。用现代术语来说,歌德是一个强调语言共性的翻译家,认为人类语言之间,即使各自的形态不同,也不会影响相互交流,因为语言所表达的意思是普遍存在的。


(三)朴素无华的翻译总是最适当的翻译。那种要与原作媲美的句斟字酌的译本只不过是学者们彼此间的舞文弄墨之作,不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里,歌德主要是就用什么文体进行翻译的问题而言的。他主张,不论外国名著是诗体还是散文体,都应该用平易明快的散文体来翻译,因为任何作品,包括荷马的史诗,以散文译出,无论何人都易读好懂。语言的节奏和声韵固然重要,诗之所以为诗就靠它们,但诗作中深切地影响和陶冶读者的却是诗人的心血被译成散文之后而依然留下来的东西,这是诗的精华,诗体只是一种绚烂的外饰。所以,散文译本比韵文译本更为有效。例如,路德在翻译中,把《圣经》中所含各种文体一一诗的、历史的、 命令的、教训的繁杂语调——熔于一炉,用地道的母语散文体译出,这比起刻意模 仿原作,更有助于宣扬宗教思想。尽管其他《圣经》学者们曾试图用韵文逐词翻译 其中的诗篇,但都徒劳无益,因为德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并不欣赏这种依样画葫芦的译本。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