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四)翻译分为三类:(1)传递知识的翻译(informative translation),如路德的《圣经》的翻译;(2)按照译语文化规范的改编性翻译(adaptation/parodistisch),这种译法近似创作;(3)逐行对照翻译(interlinear translation),指译者逐行在原文下写出译文,通过语言上的紧扣原文以再现原文的实质,这种方法可归属于逐句直译,但不是逐词死译。
按照第一种方法,译者力图帮助读者了解外来文化。同时,对这些外来的东西,又要使之自然融化在译语之中。这最适于用平易朴素的散文去进行翻译。第二种方法类似于16至17世纪流行于英国、法国译坛的“拟译法”。拿一篇原文,吃透它的意思,再据以在译文语言和文化中找到其“替代物”,把原文转变成译文语言中流行的风格和表达法。按照第三种译法,译者必须不考虑译文语言的特征,产生出一种全新的东西来,使译文完全等同于原文。而这种等同,并非指译文“取代原文,而是译文就是原文”,这样的翻译是一种共生现象,译文中既保留了原文的特色,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结构。结果是,原文语言和译文语言都会由于这种新的混合物的产生而得到丰富。
歌德对这三类翻译的解释比较简单,因此意义并不十分明确。但它们反映了歌德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从第一类到第三类翻译彼此是连贯的,因为第三类即逐行对照翻译产生的是一种贴近原文、忠实于原作的译作,它和第一类传递外来文化 的译作有相同之处。这样,这三类翻译便构成了相互连贯的圆形整体。在这几种译法中,他最推崇逐行对照法,认为这是最佳的译法,能产生完美的译文。犹如生 命演变中的遗传学,在完美的翻译中,译语和原语融合为一,便产生出新的形式,又 不抛弃各自原有的成分。
歌德的上述翻译理论,特别是他的以散文译诗和翻译三分法的主张,对德国以及对英法等其他西欧国家的文学界和翻译界都有较大影响。然而,歌德毕竟主要是以其文学创作著称于世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