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早期被译介到中国的芬兰文学作品不多,大致有下列ー些:192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社编《芬兰文学ー脔》中收入论文ー篇《芬兰的文学》(H. Ramsden著,沈 雁冰译);短篇小说3篇:《父亲拿洋灯回来的时候》(哀禾著,周作人译);《疯姑娘》 (明那•亢德著,鲁迅译);《我的旅伴》(巴衣伐林太著,沈泽民译)。
1928年鲁彦选译《世界短篇小说集》,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收入包括芬兰在内的 16篇短篇小说。
1936年,傅东华译介哀禾《化外人》,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收了13篇短篇小说。
我国介绍芬兰文学的翻译者有沈泽民、鲁迅、周作人、鲁彦、傅东华、梅绍武、孙用和侍桁等人。
明娜•康德(1844—1897)芬兰女作家,原姓荣森。她的第一个剧本《偷窃》(1882)是以农村青年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后受易卜生等人影响,成为芬兰文学中现 实主义运动的先驱。剧本《工人的妻子》、《穷人》反映了工人家庭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富人的残酷。较好的作品还有小说《按照法律》、戏剧《牧师之家》、《安娜•丽莎》等。 鲁迅先生曾在《〈疯姑娘〉译者附记》谈及她并引用勃劳绥惠德尔对她的评价,称明娜为艺术著作者之中的第一人。该附记连同《疯姑娘》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1年10 月《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十号《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后收入《现代小说译丛》。
J •阿霍(1861—1921)是芬兰一位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家,原名尤哈内斯•布罗菲尔徳。阿霍的作品有:《当父亲买灯的时候》(1883)和《铁路》(1884),长篇小说《牧师的女儿》(1885),中篇小说《海尔曼老爷》(1886),《牧师的妻子》(1890),《孤独》(1893),《帕奴》(1897),《良知》(1914),《和平的隐士》(1916)等。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梅绍武译芬兰作家J •布罗菲尔德的《海尔曼老爷》。1992年,滴江出版社出版了白夫所编《世界中篇名作选》(第五集)中也收了《海尔曼老爷》。这部中篇小说揭露地主和地方官吏的丑恶面貌,反映了佃户困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埃利亚斯•沦洛特(1802—1884)是芬兰19世纪文学中的佼佼者,民族史诗《卡勒瓦拉》的编纂者,芬兰文学语言的革新家。他是继阿格里科拉之后对芬兰文学贡献最大的学者。他本人也是致カ于芬兰民族独立运动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前人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应当继承下来并留传于后代,因此他从1828年就开始采集民间诗歌。1833年他编成《万奈摩宁歌集》,辑有16首诗歌。1835年汇成《卡勒瓦拉》上、下两集,共收32篇长诗,一万ニ千余行。1949年新版本的《卡勒瓦拉》包括50 篇长诗,共ニ万三千余行。芬兰民族史诗的出版是沦洛特一生中的最大功绩,民族史诗《卡勒瓦拉》是芬兰文学中的纪念碑,对芬兰文学艺术和语言有着深刻影响。
《卡勒瓦拉》又名《英雄国》。中文本译自英文本,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9月出版孙用翻译的版本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3月韩侍桁翻译的版本。“卡勒瓦拉”意为卡勒瓦人居住的地方,即芬兰。史诗从远古时代开始叙述,至圣女玛丽亚塔生下卡累利阿王为止,描绘了中世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颂扬了芬兰人祖先的英雄业绩。它既是神话和传说的汇编,又是浑然一体的完整的故事,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说唱文学的特点,富于抒情意味。《卡勒瓦拉》是在芬兰民族启蒙运动刚刚兴起时产生的,反映了芬兰民族要求发扬自己历史、文化的强烈愿望。这部作品内容丰富多彩,芬兰后世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把它看作是本国文学宝库里的璀璨明珠。
梅尤•拉西拉(1868—1918),小说家。长篇小说《借火柴》是拉西拉的代表作,它讲述了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离奇故事,因为借火柴,引起的一场轩然大波。小说的故事情节阴差阳错,妙趣横生;语言轻松活泼,诙谐幽默。几个主要人物形象贴近生活,栩栩如生。作者通过这滑稽可笑的故事深刻掲示出芬兰东部偏僻地区的人民是多么愚昧无知,他们是一群芸芸众生,缺乏智慧,缺乏感情,精神空虚,斤斤计较物质利益。该书由童新译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出版,本书包括小说《复活》,其中描写的是流浪汉琼尼的冒险故事。
阿列克西斯•基维(1834—1872),剧作家,小说家和诗人。芬兰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者,是芬兰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中学读书时就幵始用瑞典文尝试写作。标志着基维文学创作最大成就的作品是长篇小说《七兄弟》。这既是用芬兰文写小说的创业之举,也是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成功之作。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一户农家有七个兄弟,他们的父母是忠厚老实的农民,一家人辛勤劳作,日子仍很清苦。小说对芬兰农民热爱劳动,在艰苦环境中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生动描绘,细腻感人,颇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七兄弟》高宗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