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短篇小说译介有:胡安娜•曼努埃拉的《一只黑手套》(朱景冬译,《春风》1979年 3期)、卢塞罗的《黑人的自由》(朱景冬译,《亚非拉短篇小说集》1980年),巴尔莱塔的《让自己的影子吃饭的人》(沈根发等译,《河北文艺》1979年第10期)、《雄鹿》(唐民权译,《安徽文艺》1981年第4期)、《手》(唐民权译,《爱情的季节》,1984年陕西人民出版社),阿尔瓦罗•荣凯的《一本字典》(朱景冬译,《儿童文学》1978年4期)、《艾梅特利碰》(沈根发等译,《北京文艺》1979年第6期)、《钱包》(朱景冬译,《幼芽》1980年第6期);莱• H •派克的《一头才华橫溢的狮子》(刘玉树译,《外国文学》1985年第5期)和《甜面包》(刘玉树译,《外国文学》1985年第5期),阿尔特的《疯狂的玩笑》(李修民译,《当代外国文学》1988年第2期)等。阿根廷的散文译介并不多见,只见多明戈•福斯蒂诺•萨米恩托的《省城忆旧》由王仲年翻译刊登在《世界文学》 1961年第2期上,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萨米恩托的被誉为拉丁美洲浪漫主义文学三部名著之一的《法昆多》,至今未见中文译本。1990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林方仁编的《拉丁美洲散文选》中收有沈国正译的阿根廷文学史家恩里克•安德森• 因培特的《技术与民主》,黄菊琴译的萨巴托的《为肉体正名》、《灵•肉•文学》,李显荣译的文学大师科塔萨尔的《不虚此行》,王银福译的文坛巨匠豪尔赫•路易 •博尔赫斯的《匕首》和陈凯先译的博尔赫斯的《书》等。
诗歌译介:20世纪初,阿根廷诗歌译介出现一派新的繁荣局面。1893年拉丁美洲现代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鲁文•达里奥来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对阿根廷重要诗人莱奥波尔多•卢贡内斯(1874—1938)产生影响,他的诗集《伤感的阅历》(1909)和《百年颂》(1910)以新奇的形式、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比喻,对阿根廷文学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除了《马丁 •菲耶罗》和博尔赫斯的诗外,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 《拉丁美洲历代名家诗选》中,收有赵振江译的其他4位诗人的作品:其一是浪漫主义诗人奥莱加里奥•维克多•安德拉德的《神鹰之巢》,作者是阿根廷19世纪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其二是现代主义晚期诗人莱奥波尔多•卢贡内斯的《风趣》、《失去的巢》,其作品一方面保持了现代主义作家对语言精雕细刻的特征,另一方面却以阿根廷的传统题材为自己的创作源泉,为年轻一代诗人开辟了新的方向,因此,无论从题材的广泛还是从风格多样,他都是阿根廷和拉丁美洲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其三是著名诗人阿尔丰西娜•斯托尔尼的《祖传的负担》、《渺小的男人》、《祈求》、《新家族》和 《神圣的爱情》等5首。20世纪20年代,阿根廷文学中出现了一种强烈的民族倾向,主张以新的风格表现民族的题材,因而使这个时期的诗歌和小说脱离现代主义的陈规而转向欧洲最流行的文学流派。著名抒情诗人弗朗西斯科•路易斯•贝尔南德斯 (1900— )的《为一个山区儿童的灵魂祈祷》和《恋爱》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这些诗人在阿根廷近现代诗坛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从他们的诗歌可以领略阿根廷不同时代 的诗歌风格与倾向。
第二次大世界大战后,阿根廷文学出现了一些新的风格流派,产生了一批值得提及的作家和作品,例如埃内斯托•萨瓦托(1911一 )和他的小说《隧道》(1948)、《关于英雄与坟墓》(1962),胡利奥•科塔萨尔(1914一 )和他的小说《踢石戏》(1963) 等。我们将在作家作品译介中重点介绍。
阿根廷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同时,我国报刊上也刊登了一些研究和评论文章,如赵振江写的《〈马丁 •菲耶罗〉与高乔文学》(《拉美丛刊》1981年第3期),佐华写的《阿根廷的高乔文学及其代表作》(《世界图书》1983年第11期),赵振江的《阿根廷的塊宝,高乔人的圣经》(《人民日报》1984年11月11日),徐尚志写的《萨巴托在〈暗沟〉 一书中的写作技巧》(《南大学报》1983年),何榕写的《当今阿根廷作家介绍》(《外国文学动态》1984年第11期),陈众议写的《阿根廷著名作家科塔萨尔及其创作》(《外国文学动态》1985年第2期)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