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用白话文和完整的剧本形式介绍莎翁的戏剧作品,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 首先是田汉在1921年译出《哈孟雷持》,发表在当年出版的《少年中国》杂志上,1922 年作为《莎翁杰作集》第一种由中华书局出版。1924年田汉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又作为《莎氏杰作集》第六种出版。其他八种剧本均未能译成。
继田汉后,莎翁几种代表戏剧先后被译成中文,译载在刊物上的不胜枚举,印成单行本的有:诚冠怡译的《陶冶奇方》(《驯悍记》,1923),曾广勋译的《威尼斯的商人》 (1924);邵挺译的《天仇记》(《哈姆雷持》,文言本,1924),邵挺、许绍珊合译的《罗马大将该撒》(文言本,1925),张采真译的《如愿》(1927),邓以蛰译的《若邈欠袅新弹词》(《罗密欧与朱丽叶》,1928)、缪览译的《恋爱神圣》(《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929)。 1930年是莎士比亚翻译出版较为集中的一年,有戴望舒译的《麦克倍斯》、张文亮译的 《墨克白丝与墨夫人》,顾仲彝译的《成尼斯商人》、彭兆良译的《第十二夜》。此外,还先后出版了袁国维译的《周礼士凯撒》(1931)、余楠秋、王淑瑛用文言文诗体合译的 《暴风雨》(1935)及曹未风译的《该撒大帝》(1935)。
同一时期,靠庚子赔款建立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也组成了“莎翁全集翻译会”,由梁实秋翻译出版了八种莎士比亚的剧本:《成尼斯商人》、《奥赛罗》、《如愿》、 《李尔王》、《马克白》(1936)、《暴风雨》(1937)、《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之悲剧》(1938)、 《第十二夜》(1939)。后来在60年代,台湾出版了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 集》。
莎士比亚的诗歌在五四以后,也被陆续译成中文,译者中有邱镗、梁遇春、丘瑞曲、 张晋臣、朱湘等人。朱湘译得较多,共12首,收在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番石榴集》中。长诗《维纳斯与亚当尼》则有曹鸿沼的译本(1934)'。这一期间也有人用诗体 翻译了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片断,如朱维基译的《奥赛罗》发表在1929年的《金屋》月刊和1933年的《诗篇》月刊上,徐志摩译的《罗米欧与朱丽叶》发表在1932年的《诗刊》上和《新月》上。
在这期间,“新月派”的文人如梁实秋、“第三种人”如杜衡等用资产阶级的观点来译介和评论莎士比亚,对莎士比亚的创作进行各种曲解,这引起了鲁迅先生的强烈不满,于是鲁迅先生在1934年用笔名“苗挺”先后写了《莎士比亚》及《又是〈莎士比亚〉》等文,对梁、杜进行了驳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隆隆的炮声中,翻澤和介绍莎士比亚戏剧和诗歌作品的工作却从未间断,特別要提到的是曹未风、朱生豪两人,在艰苦的条件下系统地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
50年代出版的还有曹禺翻译的《罗密欧与幽丽叶》(1949,1953,1954,1956,1957, 1960),方平译的《捕风捉影》(1953)、《威尼斯商人》(1954)、《亨利五世》(1955)评注 本;吕荧译的《仲夏夜之梦》(1954)、卞之琳译的诗体本《哈姆雷持》(1956,1958)、张 采真译的《如愿》(1955)、吴兴华译的《亨利四世》(上、下编,1957)、方重译的《理查三 世》(1959),这些都是诗体译本,译者中卞之琳和方平尤为值得一提。
在诗歌作品译介方面,屠岸译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1950,1955,1956,1958, 1959),方平译了莎翁的长诗《维纳斯与阿童妮》(1952,1954)。
1957年台湾世界书局出版5卷本《莎士比亚全集》,收朱生豪译本27种,虞尔昌译历史剧10种;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套完整的莎翁戏剧集,1967年台湾又出版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共37册,后又增译莎翁诗歌3册。梁实秋是我国第一位独力译完莎翁全部戏剧作品的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