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从概念整合理论看译者主体性和翻译创造性的客观性存在

发布时间: 2019-04-03 09:13:01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认知语言学(CL)的许多理论,如概念整合理论(CBT)、认知模型理论、认知世界理论、识解理论等等都可应用来分析翻译主体性和译...



认知语言学(CL)的许多理论,如概念整合理论(CBT)、认知模型理论、认知世界理论、识解理论等等都可应用来分析翻译主体性和译者主体性问题。抛开理论界长期关于翻译概念的争论不谈,文学翻译说到底,是一门对意义的理解和表达的艺术;这里的“意义”不仅止于字面,更体现了原作品与译作、原作者与译者、读者之间复杂交错的历史、心理、文化关系 。当然,这一论断也适用于“非文学翻译”,但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对意义的理解和表达 机制可以从CL的CBT得到说明。CBT是福柯尼艾尔&特纳在其心智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这个认知语义学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在线理解语义的幕后认知及在认知主体无意识的情况下对于一般语义(主要是文本局部)的理解和语言结构以及语言形式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特别是在意义建构的创造性方面的作用。


概念整合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种基础的、系统的、普遍的意义建构机制。许多语言学家认为,概念整合对人类思维和想象力的运作具有中枢性质。我们通常感知到的只是事物表面的一小部分,真正重要的是隐藏着的概念整合过程,它对意义构建的力量是强大的。关于这一论断的证据可以在人的语言活动(包括翻译活动)中找到,也可以在人的其他活动(如艺术、科技活动) 中找到。正因为具有了概念整合能力,人们才能够创造出语言,理解意义,形成丰富的概念世界。CBT已在语法和语篇结构分析、习语和隐喻分析、诗歌分析、修辞分析及翻译研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翻译在微观意义上可视为一种以概念整合为认知运作机制的过程,而翻译实践本身在宏观意义上也可认为是无数微观概念整合运作的累加结果。例如,中国早期佛经翻译实践使佛经从传入开始就被中国化,在翻译过程中融入了中国佛教徒的看法和见解,因此是宏观意义上概念整合的结果,又如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的根本不 同在于各自整合来源的不同。


笔者认为,CBT的基本思想也可以用来分析译者主体性和翻译 创造性的客观性存在问题。翻译过程主要涉及意义的互动性在线理 解和表达。传统的客观主义语义学认为文本的°意义"存在于文本 之内,译者的任务就是要在原文中找到这个“意义' 并用译入语“忠实地”表达出来。译者对“原文”意义的建构(无论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固然是以原文文本语言符号为基础的,却并非是仅仅依赖于此的,原文文本符号仅是译者进行语篇意义建构的一个重要来源(输入空间)和线索。从宏观上看,在翻译“类属空间”的统摄下,影响翻译的内外部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进入“输入空间”,成为参与整合的元素,构成整合因素系统,形成输入空间网络,进行多域概念整合,根据“最优原则”,实 施概念压缩和解压,在整合空间中实现原文语言符号引导下的再概念化过程,在译者主体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情况下对各阶段的意义建构做出各自的贡献。同样,这些因素又会进入译者表达的“输入空间”发挥作用,在整合空间中实现再概念化和重新语言形式化,构建译文文本微观语言世界。整合空间会出现新创结构,在这里可能会创造出原来输入空间没有的新信息,产生新意义,使认知主体获得新的知识、作出决策。这种动态的、创新性的整合运作是人类能够形成想象力的基础,也是翻译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础。当然,这些输入空间中的因素在参与概念整合时所占的权重各不相同,也不可能固定不变。



微信公众号

[1] [2] [3]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