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从识解来说,译者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认知能力与人的基本认知能力是一致的。译者的认知能力主要包括:基于原型或图式对原文范畴的再范畴化能力,通过协调基体、域及其关系网络,对作者概念化的结果即原文进行再概念化的能力,并最终实现多域概念整合的能力。译者的认知能力也就是把语言符号和非语言信号协调起来建构意义并将意义再语言符号化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因人而异的。译者理解作者、译文读者理解译者都以自身所处的时空条件为参照系。对于同一语言文化和历史条件下不同的译者主体,由于体验、阅历、知识结构、志趣、审美习惯、个人信仰以及能力的不同,其认知世界是有同有异、不可能完全一样的,即使对于同一译者,其认知世界也随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不同译者或同一译者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其整合的结果都会有所差异。翻译创造也就具有其合理性。所以,对于“原文”的在线理解和表达就必然意味着主体性的作用,就必然有创造性,这是不以译者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说,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是翻译的本质属性。
翻译既有体验性,又有创造性。一方面,体验性决定了不同民族思维上的共通性,不同语言之间的可译性,约束了翻译创造的范围,为跨语间形成共同理解和相互交流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人类的认知又有一定的主观性,认知方式各不相同,这也为同一文本具有多种理解和多种译法提供了依据。翻译的体验性和创造性是对立统一关系。人们通过体验获得的前概念化经验可能是相似的,但概念化过程却不尽相同,尤其是不同语言社团的人。对翻译而言,不同译者在同一原文语言符号引导下的再概念化能力 有所不同,必然体现为译文文本的语言差异。即使译者自己甘愿做原文作者和原文的“仆人”,也无法在翻译中抹去自己的痕迹,“仆人”之谓是理论而非实践的。不管译者主观上是要做原文、原作者的“仆人”,还是要在翻译中追求“绝对忠实”、“等值”、“隐身”、“透明”,或者是要主动去“操控””、“改写”、“叛逆”原文,都无法改变这种概念整合心智运作和译者主体性的客观性存在,相反都是以其为根本认知机制的。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在翻译主体性和译者主体性上并无本质区别,其不同主要在于程度。
CBT理论认为,认知主体的意义建构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部分仅是“冰山一角”。正如意义的建构一样,译者的概念整合心智运作也主要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笔者称其为译者主体性的隐性维度。有意识的部分可以称为显性维度。当然,二者之间难以划出明确界限。一般而言,翻译主体性研究和译者主体性研究主要涉及主体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的主动的、积极的介入以表现自我。这种主体性基本对应这里的主体性显性维度,体现为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基于对各种相关因素考量的各种选择,主要包括语言表达形式的选择和非语言表达形式的选择,后者主要发生于前者之前,如译者对原文文本的选择、对它的作者和产生语境的研究、对读者的预测和对翻译目的的分析、对翻译原则和策略的制定等。通过对语篇翻译的结果——译文文本语言世界的静态研究,或者通过实验(如有声思维实验)等实证研 究方法对语篇翻译过程的动态研究,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反映译者的主要是显性维度主体性作用结果的语言形式,从而可以部分地揭示 译者个人的翻译认知和心理过程,并最终使我们认识一些语篇翻译 的一般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