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语篇与语境相联系,也是各种语篇外因素的交汇点。这些因素在我们理解涉及行为者或行为参与者、风俗习惯、地点场合、交际目的、个人意图,以及形式的和社会的规约等等的交际行为时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语篇的意义是根据语篇的外在因素而相对化、协商化、重新模式化的结果。译者将原文文本置于自己的认知世界之中,运用推理和概念整合机制,才能理解原文和原作的意图和功能。原文表达仅具有某种语篇意义的潜势,而只有当原文文本(内容、结构、风格等)与译者兼读者的百科知识、认知结构、情景和语境进行动态互动,整合加工后才能产生完整的语篇意义。译者也才能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和要求把这种理解尽可能全部或者有选择地用目的 语文本表达出来。在我们的讨论中,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语篇翻译描述性定义的模糊性,使所用术语的所指更加明确,笔者尝试将语篇翻译界定为:个人或多人基于体验认知、多重互动和概念整合运作机制,做出心、身努力,理解(识解)一种语言文化语境中的文本的语篇意义(内容、结构、风格等层面)和功能,并将其理解根据特定的翻译目的用另一种语言的文本表达出来的过程、 程序或者产品。
需要对这个基于个人化假设的语篇翻译界定作出说明。上述定义中使用了“个人或多人”这个说法,而没有直接使用“译者”,以避免循环论证之嫌。从事上述活动的“个人或多人” 即为译者,也可理解为主要是译者。“翻译” 一语的无标记用法指从其他语言译入译者母语或习惯使用的语言,反之称为“逆向翻译” (inverse translation)。但是我们的翻译,包括译者从其他语言译入其习惯使用的语言或母语的翻译,也包括对译者而言的“逆向翻译”。“基于自身的体验认知”的“体验认知,主要指翻译过程中认知主体的动态宏观认知世界知识,也指翻译本身的体验性。“多重互动”指翻译中主体和语篇、主体和现实、主体和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把“概念整合”机制作为主要的支配认知主体意义建 构运作的假设,尽管这种运作基本上是无意识的。译者需要做出充分的心、身努力,主要是认知努力,才能实施语篇翻译。这里的内容、结构、风格大体对应于奈达所分的产生意义的语言系统三层次(词汇、语法和修辞)以及莫里斯的意义三分(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语篇认知和翻译认知基础的核心是读者在心智上建构的语篇连贯性表征,亦即认知世界中的语篇表征。语篇翻译中理解原文的过程和生成译文的过程也是以体验认知为基础、以概念整合为根本运作机制,在三个世界的互动中实现的,而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编码-解码过程。因此语篇翻译分析离不开对翻译中两种语言所涉及的多重认知世界,尤其是现实世界、认知世界和语言世界的分析。这一开放性界定也适用于具体的语言之间的语篇翻译,如英汉语之间的互译,区别仅在于范畴类别和层次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