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境辩

发布时间: 2018-11-29 09:03:26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故这种化境究竞怎么个化法,实在难以界定,应了一句老话,谓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既是如此空灵尤定、难以把握之物,如何握以为标,据以为准?何况化境指的是一种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氛围境界,而标准指的是具体的可以把握的点或线。境界和点这两种空间形式,二者如何能等同得起来?大约钱先生自己也意识到化境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故只说:“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中国的学说历来是愈论愈玄的,文论尤其如此。译论是文论的嫁接,故而也愈论愈玄,并且是不入佛境绝不罢休。化境说无大补于具体的翻译实践,但其提法颇有启发性,是历代译论的必然结果,是翻译标准的整体性抽象,亦是同类提法中集大成者,可以说是横绝一时,不论怎样空泛,却又缺此一家不得。


有学者认为中国翻译理论经历了“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四个阶段,这大体上是正确的。但第三阶段实际上与第四阶段并无大区别,可合为一个阶段。依我看来,求信之后是求美阶段,才算全面,求美的观点虽然也贯穿于整个翻译史,但尤以50年代后为烈。故可改为“求本一求信一求美一求化”四个阶段。从这四个阶段看来,我以为翻译理论经历了一个历代翻译家们追求真、善、美的过程。案本一求信,乃是求真;求信一求美,乃重在求美;求美一求化,乃是力求善。一般说来,这也符合人类的认识过程。此处的美并非与真、善相对立,它实际上包含了真与善,近似于黑格尔的正题一反题一合题论中的合题的存在方式与容量。但是,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提出后,以翻译标准探讨为其核心的中国翻译理论可以说进入了第五个阶段,这个阶段不再认为存在着可以囊括一切的单一性的标准,而是认为共时性存在着功能各别的有机的标准群。虽然它们中的某些标准可以成为临时性主标准,但谁也无法确保这样的主标准会永远适用。如果说前此的四个阶段都具有一元性特点的话,则第五阶段具有了以抽象一元性和具体多元性相辅相成的崭新特点。这种特点同时蕴含了一种真正的学术民主精神。


综上所述,可知从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观点看来,直译和意译都是正确的,其正确性主要取决于翻译的五大功能、人类审美趣味的多样化及读者、译者的多层次等。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问题亦不应笼统而论,具体分析起来,可知其事实上包括全可译、大半可译、小半可译、不可译四因素。同理,在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问题上,我的结论是:把翻译看成是科学,是艺术,部分是科学,部分是艺术,同时是科学和艺术,有时是科学,有时是艺术,都是正确的。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3]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