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改译)我们的美国黑人弟兄,至今还蒙受着奴隶贩卖业在这里开始约时侯横加在非洲身上的那种人类的耻辱。
原文中的human degradation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可是因为跟Africa相联系,就使后者拟人化,同时本身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形象性质。这个形象化的抽象柢念,究竟包含什么内容呢?可能是范围比较广的。译者把它解释成“非人生活”就太具体而又太窄小了,“横加”一种“生活"也似乎不很通;并且说今天美国黑人的生活跟二、三百年前的非洲人一样,仿佛也不大可能。如果一定要具体化,也许可以说这个概念指的是非人的地位。但是不管怎样解释,总不如保持原来的形象传神。
“说白”如此,用汉语的成语代替原文形象也不是没有问题的。翻译中利用汉语成语,往往可使译文简洁而又流畅,显得言简意赅,生动有力。这种办法一方面调动了汉语成语中凝聚的艺术表现力量,另一方面又适应了读者易于接受熟悉的成语的心理现象, 所以使人读来特别容易产生心领神会之感。但是这样的译文使人领会的东西究竟是否和原文意境一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例2.) ...when they had the unremitting focus of world opinion directed on them...
(译文)......当他们处于世界舆论千夫所指的情况下...…
“千夫所指”跟原文形象略有不同,但是达到效果与原文完全相同,简练、生动,传神。这个翻译,好就好在不是片面追求简练,而是形象效果与原文相同,并且结合上下文考虑不引起与原文不符的联想。利用“众矢之的”一语也可形象地表达“focus”的涵义,但似乎需要改动句子结构。
总而言之,形象的语言需要形象的翻译。最好的办法是保留原文形象。不论变不变,关键的一点是动笔以前看清原文究竟是什么祥的一个形象,它究竟有哪些涵义,在上下文中究竞起什么作用---不是先在表面文章上下功夫,而是确实做到胸有成竹, 然后动笔画竹,才有可能准确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