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翻译的目的和读者对象往往决定了翻译标淮和翻译方法的选择。多数时候,我们既不能改换比喻的形象或比喻的本身,也不能避而不译;明喻与暗喻区别不存在任何意义,因歇后语都是以明喻形式出现的;双关语不仅要译意,还要体现汉语中双关所在,因而不太可能采用所谓的巧译。下面有几条原则可供参考。基本上采用直译法,并尽可能在译文中体现汉语歇后语的词义和语法结构;直译法意义含糊时,再辅以意译法或加注说明本意;所有比喻一律译出,在其喻义不清或难解时,再意译补充说明;对双关语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办法,并指出谐音或谐义的双关所在;对具有民族特色的典故、神话故事、经典出处,略作文化背景的注释。
汉语歇后语为数不少,常见的辞书大都收集了四五千条。《歇后语四千条》把歇后语分成四大类别,它虽然不是理想的分类法, 在英译歇后语时却可以借鉴并可形成四种基本译法,其分法如下。
a) 谐音类20%,约800条,例见“一二三五六”条
b) 喻事类55%,约2200条,例见“围棋盘里下象棋”条
c) 喻物类20%,约800条,例见“泥菩萨过河”条
d) 故事类5%,约200条,例见“八仙过海”条
当然上面的分类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跨类的歇后语也不少,例如“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既可属谐音,又可属喻物。尽管东西方语言文化差异很大,但对很多事物都还是有类似的看法和类似的言语上的比喻表达,这使得喻事与喻物的歇后语比谐音谐义或是故事类的要容易翻译一些。喻事喻物的占3 000 多条,比谐音谐义或是故事类多三倍,看来“难译”是少数;“可译” 是多数。
1) 翻译有法而无定法,直译乃最常见的手法,除谐音谐义类外,可用于后三类,它们大多为语意明显,直译后易懂的表达。这些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是一般性的口语体,俗称“比”,译时不必苛求文采,能懂英译文就行;后半部分是“解”,是画龙点腈之笔(多数还是四字格),比较讲究,译时要力求精炼,尽量保全汉语的排比结构,使之成为全句的“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