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茅盾论文学翻译标准

发布时间: 2017-03-14 10:33:13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早在30年代,茅盾就提出最好的译本仿佛就是原作者为中国读者写的作品。50年代,他又再次提出译文须得使读者获得如同阅读原作的美感。这说明,茅盾早已认识到必须从读者的角度,而不是单从译文的角度,来判断译文的质量。18世纪末,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泰特勒曾经说过:“我因此认为一篇好的译作应该是这样的:它将原作的价值全部输人另一种语言,从而使以此种语言为母语的读者能够得到与原作语言的读者一样的正确的领悟和强烈的感受。”20世纪30年代,瞿秋白同志也曾十分明确地提出,“我的意见是: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的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德日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到了20 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奈达更是郑重其事地把“读者 反应类似”纳入他的四条翻译准绳,并且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 凡此种种,无疑可以从一个侧面证实我们的判断:茅盾的翻译理论思想是颇有见地颇有创见的。
 
最后,有必要说明,茅盾有关文学翻译标准的论述,是统筹兼顾的,而并未走向极端。有的同志认为,茅盾主张的是“等值翻译”。此种见解略显片面。主张等值翻译的苏联著名翻泽理论家费道罗夫说过翻译的等值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和作用上、修辞上与原文完全一致。”鉴于茅盾已经认识到以中西文字之差,严格的又信又达、绝对的形神兼备以及完全相似的读者反应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他同时又认为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他所主张的忠实地再现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并不等于“等值翻译”,而是现在看来仍然比较符合实际的“近似理论”。另外,茅盾在30年代明确指出一般翻译与文学翻译应分别厘定标准。这一见解的意义不仅在于当时它还是鲜见的,而且在于它说明了茅盾从未有意将自己的文学翻译标准推而广之,囊括一切。解放后,茅盾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对文学翻译提出了比一般翻译更高的标准,号召“把文学翻译工作提高到艺术创造的水平”。这个号召,紧紧扣住了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我国文 学翻译质量较低这个实际问题的关键,对于后来外国文学译文质量的普遍提高起了指导的作用。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3]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