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论说文体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文体。报刊社论和评论、正式演说和发言、社会科学的论著和研究报告等都属于论说文的范畴。我们在这里将以常见于报刊中的政论文为重点,讨论一下论说文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英译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通常说来,论说文(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及社会问题等专论)旨在阐述某种论点,具有很强的说理性,在性质上不同于力求客观传递信息的新闻报道;论说文结构严谨,逻辑缜密;在语言风格方面,注重严肃、庄重的论述语气,常使用正式词汇和复杂长句。
特别是汉语政论文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1. 通常具有政治性强的特点
政论文中的用语往往体现着我国的时事政策方针,关系到国家的政治、民主、外交、经济、军事利益,这种严肃性就要求政论文的译者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并站稳政治立场。对于重要的有政治含义的词句,必须要把握好分寸。
例如,台湾事务是我国当前政治生活中比较敏感的问题,在翻译中涉及台湾的用语必须十分慎重,译者必须掌握“一个中国”的原则,避免可能产生误解的任何用语。“台湾问题(Taiwan question)”就不应译成“Taiwan issue”,因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终将与祖国统一,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人干涉。台湾作为一个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而“issue”这个词 的含义 是“a matter that is in dispute between two or more parties”,因此,台湾问题是“question”,而不是“issue”。另外,“中国大陆”也不能译成“mainland China”,因为这会造成“两个中国”的误解,即除了“mainland China”之外,还有另外一个“China”,所以应该译成“China's mainland”或“the mainland of China”。
同样,在翻译“中国的经济是一个大问题”时也不宜译成“China's economy is a big problem”这会给人误导,认为中国的经济出了毛病。这句话本来的意思是说中国的经济是一个重要的、范围很广的问题,所以应该译成“China's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question"。
还有一个例子是在1999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后,我国领导人多次在正式场合对美国及其盟国提出严正警告:“中国人民决不答应”。这句话如果译成“The Chinese people will never agree”是不合适的,因为原文中的“不答应”是不能允许、不能听任的意思,而“agree”是指不能同意某人的观点,语气太弱了,不能充分表明我国的态度,所以应该改成:The Chinese people will never let it go at that/"The Chinese people will never let them go away like that。
这几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政论翻译的敏感性和严肃性。要想翻译地准确到位,译者必须了解背景知识,掌握国家政策,提高自己的政治敏感性。
2. 词汇具有浓厚的中图特色
政论文既然涉及中国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的很多用语都是中国特有的,这样的例子在报刊中随处可见,如:“三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豆腐渣工程”等等。这些简洁生动的表达在英文里根本没有完全对应的译法,这就构成了政论翻译中一个很大的困难。译者应利用多种翻译手段使它们成为“China English”(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而尽量避免“Chinglish”(中式英语)。
“Chinglish”是指既不能准确表达中文含义,又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的一些生硬、牵强、晦涩的译文。例如“红色”被译成“red in color”,“零的突破”被译成“the zero breakthrough”,“自学考试”被译成“self-taught examination”等都属于貌似对应,实属不伦不类的错误翻译。“Chinglish”有很多表现形式:
1)过分简单化的直译:例如汉语中经常使用的“化”字,通常可对应词缀“-ize/-ization”,但不可一概面论,“国民经济信息化(build an information-based national economy)”就不能硬译成“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领导核心年轻化”(to bring young people into the core of the leadership)也不能译成“to make the leadership members younger”。这样过分简单化的译文既不符合思维逻辑,更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