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医翻译工作者来讲,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翻译中医典籍了。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翻译整部整卷的医典,但由于中医工作者说话写文章好引经据典,“不引《内经》,《伤寒》,简直好像就没法写文章。结论不归到经典上,理论好像就没有了着落……”,因此凡是从事中医翻译的人,无不退到銪译中医典籍这个间题。众所周知,中医典籍一般都成书于秦汉时期,文字古奥难懂,异体字,假借字,同义字用得很多。翻译时稍有疏忽,便会“误解作者,误达读者”。现就如何在翻译中解决这些问題谈几点看法。
1.异体字的辨析
由于历史的原因,汉文字中参杂了大量的异体字。这种现象在中医典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给阅读和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解放后,虽府明令禁止了一批异体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医典籍中的许多异体字并未废止,并且仍在广泛地使用着。这就需要翻译工作者具有识别异体字的能力,以便确保译文的忠实性。
中医典籍中的异休字大致可分作两类:表类和里类。所谓表类,就是根据字面提示就能判断出来的异体字;所谓里类,指的是需要作综合分析才能辨别出来的异体字。
对于稍通医理的人来说,表类异体字并不难辨识。例如:
①邪之所辏,其气必虚。(《血证论》)
②郁李仁,_主齿龂肿。(《神农本草经〉>)
显然,例①中的“辏"字当为凑(pathogenic invasion)之异;例②中的断当为“龈”之异。虽说这类异体字比较好辨析,但若译者对中医不了解,也只能望“字”兴叹。
在中医典籍中,大部分异体字都属于里类的,即都必须经综合分析才能辨识出来,遇到这样的异体字,译者千万莫要根据字面提示去猜测,而应认真查阅有关工具书或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敲。如:
①其民嗜酸而食胕。(《素问异法方宜论》)
②若其人大便鞭,小便自利者《脉经》)
③田赢,利大小便。(《本草纲目》)
以上各例中加着重点的异体字根据字面是很难猜测出来其所指的。经查阅有关书籍并结合上下文来分析,方知例①中的胕实际上是“腐”(发酵食物feremented food )之异,例②中的鞭是“硬”(即大便硬hard stool)之异,例③中的“贏”是"螺"(river snail)之异。
2.假借字辨析
假借字在中医典籍中俯拾即是,如“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语见《素问》)八个字中,就有三个假借字:“髙”为“膏”(肥肉 fat meat),“梁”为“粱” (细粮 flour and rice) ,“丁”为“疔”(疔疮 furuncle and sore )之假借。一般来说,假借字之间没有字义联系,只是发音相同或相近而已。因此,如果不能正确地识别假借字,误译几乎不可避免,以下各例中加着重号的字均为假借字,括号内的字是我们附如的通用字。
①而切事少,有(又)不编次。(《甲乙经》)
②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缺)。(《千金方》)
③此为荣(营)弱卫强。(《伤寒论》)
从以上各例可以看出,对假借字的辨析必须紧扣上下文的理解来进行。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锫于医理,而且要精于医古文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