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医药英文翻译,医学语言其自身难度较大,专业性和文化性强,而一般的医学翻译理论不能有效地指导中医翻译实践;主观上由于中医翻译研究长期局限于源语为中心的翻译方法。其实对于前期互文本的追寻可以借助“互文信号”来完成。互文信号是互文内容出现的标志,会引导译者搜索到原文本所引用、继承和发展的前期文本,摸清互文指涉的内容。互文信号通常通过引文、参考、暗示、抄袭、戏拟、和仿作等等方式与前文本联系起来。在中医药说明书的翻译中,“互文信号”通常是一些专用名词(如主要成分、功能与主治、适应症、用法与用量等)。这些互文性信号都可用于“触发互文搜寻的过程”,这一步骤的完成可以辅助译者正确理解原文,权衡翻译的处理方法。而在中医药说明书翻译中,互文方法主要是引用、参考、仿拟等。
1. 专用名词的翻译
中医药说明书中各个说明项目的专有名词,是说明书里的结构词,对于这些词的英译关系到药品说明书的结构是否清晰明了,是否能够方便外国消费者,让他们很快能找到对应的说明内容,方便阅读和理解。“主要成分”作为中医药说明书的专用词汇,有的说明书英译本中将其翻译成“principal ingredients”,但在有的中医药说明书中翻译成“ingredients”,有的地方还翻译成“composition”。 另外,“功能与主治”在此例中翻译成“actions” ,有的译文中翻译成“Functions and indications”或 “Indication”。如此混乱的翻译势必造成外国消费者的误解。参照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和西药说明书的相关规定,在中医说明书英译过程中可以引用和参考西药说明书里与之对应的专用名词的翻译。“引用总是一段被借用的源文(texte source)里的文字,一段正确的、可找到的、但长度不一的文字暗示也可能是一段表述,但经常是一个专用名词或借用一个陈述成分。”这些词语读者十分熟悉,本身含有大量的已知信息,读者容易理解并颇感亲切。
“主要成分”应译为“composition”,功能与主治应译为“indications”等等。译者可以参考西药说明书作为前期文本,借助互文信号——结构词,通过引用和参考的方式,进入译语系统后进行互文运作,完成译作,避免了目标语读者由于地域文化和标准规定不同而引起迷惑。而按照FDA 的规定,如中医说明书中未包含的项目名词,要采取增译方法,把国外消费者需要了解的项目一一译出。
2. 中药名的翻译
中医药说明书中,中药药名的翻译方法多样,且各有千秋。最常见的方法有汉语拼音注音法和音译加注释法,比如同仁大活络丸译为Tongren Dahuoluo Wan,六味地黄丸译为Liu Wei Dihuang Wan(Pill of Six Ingredients with Rehmannia), 虽然这些方法可以解决一些中药翻译的实际问题,但过于繁琐,不能吸引消费者。中药要扩大海外市场,要有一个简短醒目的名称为译名。
为了使译名通俗易懂,译者必须拜托原文字面意义的束缚,参照英文药品名的构成,对中药英译名进行刻意的仿拟,以便在语域互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其语言功能和目的的互文。遵循这一原则,译者可以再现西药名称的语言风格特色,同时又需展现出其创造性的地方。仿拟主要是模仿原作,“仿作者从被模仿对象处提炼出后者的手法结构,然后加以诠释,重新忠实地构造这一结构。”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看到仿体的语句结构与本体相同。仿拟是有意模仿人们熟知的现成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拟出一个新的语境。比如将“ 鼻敏灵”和“颈椎灵”,以拉丁词nasal和cervix 为词干,参照penicillin 和aspirin 等药品名称的构成,创造性地译为“Nasalin”和“ Cervilin”,这样以来再现了目的语语言风格,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