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原文:半针是古代针刺手法之一,其特点为浅刺,仅及常规深度的一半,出针快。
译文:“Half needling”is one of the ancient needingmanipulations,characterized by shallow needling at only halft he usual
dept h wit h quick wit hdrawal.中医名词“针刺”在不同的搭配中有不同的英语表达法。needling是普通的译法,acupuncture和
puncture用于较正式的概念,如针灸(acupuncture)、针灸体位(acupuncture pos2ture)、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 hesia)、针法(acupuncturet herapy)等。本文翻译时,按准确选择英语词的原则,选用了needling。翻译时,只有按其内涵“准确”选择英语词,才能保证信息与概念的对应转换。有时,原文欠准确,译者若照原文硬译,必然导致译文模糊。在这种情况下,译者还要担负着核实原文的概念,确定原文内涵的任务。中医英译中的许多错误似乎是由原文引起的。有的原文概念和表达并不会给原文读者造成误会,但直译过去可能使阅读者产生误解。译者只有核实原文,准确翻译,模糊译文才会减少。
中医英语翻译的“准确”原则,主要是规定原文与译文术语概念上的准确传递,而并不要求表面用词和结构的对应。要做到翻译的“准确”,译者就应扎实地学习汉英语言的专业知识。同样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需要不同的表达。译者把握翻译的“准确”,就等于使原文的文字在译文中顺利而贴切。对一般文献作汉英翻译时,译者往往能从汉英词典上的某个词条下有效地找到几个译法,稍作甄别即可选中所需。
中医英译绝非象从汉英词典中选项那么简单。译者必须根据中医英语专业知识做出选择,有些词表面上等值,实际上却相去甚远。有些英文词语,译者以为完全可以用于翻译某种原文概念,而译文读者却理解不了。中医英语翻译对概念的限定比较严格,也给译者语言之外的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仅满足对某个英文词的一般理解,远不能进行中医英译,中医英译必须符合英语读者的需要。译者能做出正确选择的关键是,既要通晓中医和汉语,更要熟悉中医英语。
3 中医英语翻译的“统一”原则与运用中医英语翻译的“统一”原则,就是汉英翻译过程中术语的译名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统一,不允许将同一术语随意变换译名。当然,中医英语翻译的“统一”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广大译者的共同努力以及权威部门的统一规定。有些词在其流行的初期往往给译者带来麻烦。到底把这些词译成什么才好,确非易事,所以译者们就各显其能了。如中医术语“三焦”就有多种译法:triple energizer、trienergizer、the Sanjiao、the warmers、the heaters等。这类不统一现象,使我们耗费许多精力来弄清各种译名的关联性。
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针灸经穴的国际标准化方案》将“三焦”译作triple energizer,我们应该按照这个国际统一的标准进行翻译。有了“统一”的译名,中医英语翻译就会方便得多。同时,保持译名的统一也就等于方便读者理解,顺利传达信息。统一的原则应该是中医英译和
国际的双向接轨[2]。中医英语翻译过程中,保持译文用词“统一”的途径有三条:
(1)参照国际中医英语专著和文献,如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针灸经穴的国际标准化方案》等,保持中医英语名词术语汉英译名的统一性、国际性和稳定性。
(2)参考新的最具权威性的中医专业汉英词典。
(3)术语和用语的英语译名必须经过人们较长时间的使用基本约定俗成之后才能统一。
中医汉英翻译最难的是将中医术语和用语恰当地译成英语,译者必须加强学习,不断阅读中医英文国内外杂志,及时掌握译法动向。专业汉英词典在中医英语领域已具优势和权威,译法已约定俗成,我们应该自觉地运用于我们的翻译实践中。有些译法不尽完善,但译者应暂时遵循这些约定译法。因为这些英语译名沿袭使用已久,形成固定用语,最好将其先继承下来。要推陈出新,不是某个译者能够做主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久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