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文章 > 笔译技术 > 正文

《视听翻译》的内容与特色

发布时间: 2022-07-25 09:21:40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2)融会贯通视听翻译学不同理论视角,建立了独特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体系。过去,视听翻译因为其跨界性而难登翻译学的大雅之堂。而如今,因为各种内源和外源理论视角的出现,视听翻译研究突飞猛进,但又陷入了一种各说各话、局部精彩的境地。为克服这些不足,《视听翻译》将一百多年的影视翻译总结为再现式和介入式两种模式,并综合运用各种理论视角来进行全方位研究。据初步统计,书中采用了包括电影学、传播学、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等)、翻译学、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研究、计算机科学等在内的十多个不同学科的理论概念和分析工具。要将这些不同领域的概念术语冶于一炉,谈何容易?而且,与很多同类著作不同,本书是由一位作者独立撰写完成,具有很强的内部一致性和贯通性,足见作者用功之深。此外,作者详细总结并示范了视听翻译学的研究方法。他虽重视传统的概念研究法,但更推崇实证性研究法,如观察法、互动法、文献法和语料库方法等。观察法重点演示了眼动追踪法;互动研究法重点介绍了问卷、访谈法;文献法聚焦于新出现的网络志法;语料库方法则介绍了多模态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此外,作者还十分重视多元互证法的合理运用。方法论自觉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也是视听翻译学科走向

成熟的标志。


(3)关注边缘性视听翻译现象,指出了翻译研究“技进乎道”的门径。本书既有细致的(多模态)文本分析和译技探讨,更有深入的理论思辨,真正做到了形而下之“器”与形而上之“道”的贯通。例如,网民自发性译制配音历来被排除在主流翻译研究之外,但作者却认为,这代表了商业机构翻译之外的另外一种平民翻译模式。在数字化时代,视听翻译正在经历一个“平民转向”(demotic turn)(P233)。普通民众可以成为媒介行为主体(agents),通过合作、共创的方式参与意义建构,以实验性视听翻译为手段在社会、政治场域发出自己的声音,促成“民主技术化”向“技术民主化”的转变。过去被动接受影视产品的受众,如今转而成为具有一定主动性和话语权的受众群体(audienceship),他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是生产、消费合一的“产消者”(prosumer)。网络平民的这种共创性、参与性、自发性译制配音活动,对传统影视产业和现代政治结构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作者对这种业余翻译现象的探讨,没有停留于技术层面的分析(如从录音到数字合成的转变),而是上升到了哲学层面,高屋建瓴地将其总结为一种从指称性(referentiality)到解构的

本体论转换(ontological shift)。作者认为,实验性字幕翻译就是这种解构本体论的体现,表达的是一种新的“修辞”实践,不仅开辟了中介者与受众互动的新形式,而且催生了基于非传统符号资源的新“方案”(P266)。


以上便是《视听翻译》的主要内容与特色。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本书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就内容而言,翻译教学理应成为影视翻译研究的重要一环。这既包括正规的翻译专业教育,也包括由业余译者组织或以其为对象的培训。本书对业余翻译现象关注较多,但对译员培训则有所忽视。事实上,“影/剧迷翻译构成了一种潜在、高效的学习环境”(Gambier,2013:55),与正规教育一样,也是非常值得重视的研究对象。此外,全书对研究文献的梳理堪称细致而全面,但也有个别明显错误。如在影视翻译研究的早期文献中,凯尔(Pierre-François Caille)和凯瑞(Edmond Cary)的论文同样发表于《巴别塔》(Babel)杂志1960年第6卷第3期,然而,本书正文(P11,P21,P26)及书后的参考文献(P321)都将凯瑞论文的发表时间误写为1969年。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