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最早的电影是没有声音的默片,也就是只有画面没有声音的哑剧电影。那时候,人们头脑中关于电影的概念就是没有声音的动画,所以当有人想让电影出声的时候,很多人都感到怪异,甚至有人认为是荒唐的。虽然有保守观念的阻碍,方式方法上也经历了很多挫折,有声电影还是出现了,而且很快就被人们接受了,美国电影《雨中曲》就很诙谐地表现了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最初的有声电影还不是真正的有声电影,因为那时电影的画面和声音是分开的,这边电影放映机放映影像,那边留声机发出事先灌制在唱片上的声音,弄不好,画面和声音就不同步,结果常常是驴唇不对马嘴,让观众哭笑不得。后来技术进步了,声音录制在电影胶片上,彻底解决了声画不同步的问题。
然而,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无限的,电影录音技术也是如此。当初的电影录音是单声道的,也就是所有的声音都同时混合录制在一起,电影放映时通过放置在银幕附近的ー个扬声器播放出来, 这样的电影声音听起来几乎没有任何层次感。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的声响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我们的听觉能够判断出声音来源的方位。艺术模仿生活,让电影伴音有立体感、逼真感一直是电影录音艺术追求的目标。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影录音科技的进步,当代电影已经达到了这个目标,很多现代化的电影院都有了环绕立体声音响系统,可以放映立体声效果的电影。
在技术上,逼真的、有立体感效果的电影声音是如何实现的呢?秘密主要在于多声道的录音方式和多声道的声音输出方式。也就是说,逼真的立体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各个声音之间的強弱高低等的明显对比,ニ是扬声器放置的位置。现在,一部电影的录音可以说是个系统工程,录音师首先要将各种声音分门别类,分别录制在不同的声音軌道上,记录声音的軌道可多达到二十几个。接下来要对这些轨道上的声音进行加工,就是所谓的“进工作站”,亦即在专业的音响处理设备上,根据整体效果的需要对已经录制的声音再作进ー步处理,如增强或削弱某些声音,使某些声音变形(如制作鬼怪说话的声音)等等。再接下来就是将所有声音分门别类,根据播放制式的需要合并在相应的几个声道上。为了获得逼真的效果,录音师要使所有声音相互呼应,相互配合,既对比鲜明又浑然一体。这就像大型交响乐队所演奏的多声部音乐,各声部彼此不同而又和谐地推进。最后,将录音复制在电影胶片上, 整个录音过程就完成了。
译制片的录音不必从头做起,因为原版电影已经有了ー套完整的录音,译制录音所要做的就是用中文的语言录音去置换原来的语言录音,其它声道上的声音保持不变。但这并不意味着译制片的语言录音与其它声音无关。相反,录音师要保证新录制的语言声音与其他声音的配合呼应,只不过是在处理声音时只能改变自己的新录音,而不改变原版电影语言声道以外的其它声音。例如,如果ー个军官在炮火声中发号施令,他必须大声呼喊了,语言的录音要有一定的音量,否则就会被背景音响淹没了。如果ー对恋人在寂静的旷野中窃窃私语,声音就要录制得比较微弱,否则就会与舒缓的背景音乐相矛盾,显得突兀,破坏了清幽的声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