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文章 > 笔译技术 > 正文

翻译过程的文化转移

发布时间: 2017-09-29 15:32:30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不仅仅是知道译入语的哪个词与译出语的词对应,同时尤其应该知道如何最大限度地将别人言语中所含的暗示成分转递过去。


常常提及翻译的很多困难,包括所谓文化问题。纯属一特定文化的物品或概念在接收文化中不存在对应物,即使完成了表达,也不能指望译文的读者准确了解这些物品或概念的本来面目;原文表现的衣着饮食习惯、宗教和传统风俗对译文读者来讲不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不仅仅是知道译入语的哪个词与译出语的词对应,同时尤其应该知道如何最大限度地将别人言语中所含的暗示成分转递过去。

首先,我们谈谈“文化”一词的含义。对法国人来说,文化暗含艺术、文学、音乐,文化部所负的责任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除科学外从事的工作主题便是证明;英文的culture则包含风俗、食品、服装、住房、习惯、传统等更广泛的内容。随着英文含义在翻译论著中被接受,我在这里使用“文化”时包括英文和法文的双层含义。
我们认为,长时间以来就异国文化表达问题展开的词源学讨论大大超过了问题的范畴。我们知道,每个语言都有属于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这样讲是正确的,且已经得出结抡;这也是错误的,因为每种语言都强加给讲该语言的人特殊的观察世界的方法。这就是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Sapir-Whorf) 假设。
从这里又向前跨越了一步:一种语言由于不能在其词汇和结构中反映特定空间的事实或概念,便不可能将其传输到自己生活的空间里。如果翻译是代码转译,这样讲是正确的;篇章翻译的情况不是这样,在文章或译文的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认知补充在篇章中起着与语言表达同样重要的作用。翻译理论研究原则的出发点是:译者了解作者所讲的主题,这在实用或文学翻译中意味着他了解讲这种语言的人民的“文化”(如果有空白,他也很清楚, 并知道怎样填补这个空白)。双语译者也是双文化者,他能够凭借自己的语言知识,当然也凭借对这个“世界”的了解,看到两种不同语言的文章所描述的特定世界。他能够看到这个异国世界,可以对它加以表达,让不了解的人了解这个世界。如果人只能看到和了解已经知道的事情,语言和其涵义的学习之外就不会有获得任何其他知识的可能了。

涉及到人类世界的外国文学时,每个读者都能够理解。涉及到语言描述的风俗传统时,外国读者大都没有足够的知识通过翻译达到完全了解外国的文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则应给外国读者提供必要的补充知识,这些知识虽少,但要保证打开进人另一文化的大门。译文读者可能是无知的,但他们不是傻瓜;通过文章他们可以很快地补充开始时自己缺少的知识。译者可利用明喻将某些暗喻的内容明朗化,通过使用必要的语言形式描述自己语言中不存在直接对应词的所指内容帮助读者。译文读者虽然永远不会比原文读者知道的多,但也不会比他们无知。

不可能存在普遍的和唯一的方法进行文化转移。最有针对性的相关方法是根据要翻译的片段进行。为了说明译者在实践中是如何解决文化转移的,我再一次选用布赫瓦尔德的文章和其译文。



微信公众号

[1] [2] [3]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