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公元前3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随着屋大维(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anus,63 B.C.-14A.D.)独揽政治、军事、司法、宗教大权而名存实亡,罗马帝国时期正式拉开帷幕。在屋大维的统治下,罗马帝国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和平时期。由于帝国版图空前广阔,以掠夺他国为目的的对外战争逐渐减少,因此屋大维的后继者们将帝国的和平维持了近200年。
罗马帝国初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是马尔库斯·图留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106-43B.C.)。西塞罗出生于罗马附近的小城埃皮诺的一个骑士家庭,年轻时曾在罗马、雅典等地学习法律、修辞、文学和哲学,还曾被选为罗马执政官。但由于他主张共和制,并支持屋大维,得罪了安东尼,后被安东尼杀害。作为罗马历史上著名的演说家、政治家、哲学家和修辞学家,西塞罗翻译过大量希腊文学、政治和哲学著作,其中包括荷马的《奥德赛》、柏拉图的哲学著作等等。他特别赞赏柏拉图哲学中关于道德和政治的论述,称柏拉图是自己的哲学之父。西塞罗努力将希腊哲学中的很多概念翻译成拉丁文,他的哲学译著也因此成为人们研究希腊哲学思想的重要文献。西塞罗流传后世的作品包括58篇演说辞,多部修辞学著作以及《论国家》、《论法律》、《斯多噶派哲学》等12篇政治、哲学著作。
继西塞罗后,在翻译方面表现突出的有贺拉斯和昆体良。昆特乌斯·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65-8 B.C.)是屋大维时期罗马最著名的抒情诗人、批评家兼翻译家。年少时期,贺拉斯被送到雅典学习希腊语和哲学。公元前44年凯撒遇刺后,雅典成为共和派活动的中心,贺拉斯应募参加了共和派军队,并被委任为军团指挥。公元前42年共和派军队被击败,贺拉斯自称“弃盾而逃”。后来他趁大赦机会重返罗马,专门从事诗歌创作、翻译和文学批评,其主要作品有诗集《讽刺诗集》两卷、《长短句别集》、《歌集》四卷、《世纪之歌》、《书札》两卷。其最著名的作品是写给皮索父子的诗体长信《诗艺》,表达了他对诗歌艺术及诗人的看法。
马库斯·法比乌斯·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35-95)是继贺拉斯之后的又一位重要的演说家、修辞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公元35年,昆体良出生于今西班牙的卡拉古里斯。其父将他送至罗马学习修辞术,在那里他为著名律师、雄辩术教师多米提乌斯·阿弗尔当助手,并学到了受用终生的知识。公元58年,他离开罗马回到西班牙,开办学校讲授雄辩术。公元68年,他重返罗马。两年后,罗马皇帝维斯帕西安(Vespasianus)在罗马历史上首次开办了由国库支付薪金的国立雄辩术学校,包括一所拉丁语雄辩术学校和一所希腊语雄辩术学校。昆体良受命主持拉丁语雄辩术学校,从而成为罗马教育史上第一位公职教师,直到公元90年退休。退休后,昆体良主要从事著述。他的传世名作是《演说术原理》,此书曾一度失传,后于1416年被重新发现,这也是他流传至今的唯一作品。昆体良因为教学的需要,翻译过古希腊法律、政治或哲学著作,但都没有译作流传下来。唯一与翻译有关的记载是他在《演说术原理》一书中对翻译发表的观点。他认为,虽然希腊语和拉丁语两种语言之间在词汇、修辞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可以传译的。在他看来,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无论有多么不同,表达同一思想、观点、情感等的途径却是多样的,翻译虽然无法获得与原作同样的效果,但可以通过种种手段接近原作。他主张用最出色的词汇翻译希腊作品。‘他认为尽管原文是诗歌,但也可以用散文的形式翻译,因为这样做可以使“这些思想增加了演说的活力,提供了原文被忽略的东西,使原先松散的东西有了密度。”最后,昆体良还提出了“翻译要与原作进行竞争”的观点。他认为翻译也是创作,翻译应该比原作更好,应该超越原作。
上述三位帝国初期的翻译家有很多共同点:一,他们翻译的对象都以政治和哲学文献为主;二,他们都生活在帝国的强盛期,对演说术、修辞、法律特别感兴趣,翻译显然满足了他们涉足政治生活的需要;三,他们对翻译的主张都强调翻译的效果,以便打动读者,这一主张与他们的知识背景——演说术——有着密切关联。可以说,他们的翻译实践和主张都与现实政治保持着积极的互动关系。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基督教的兴起,西方翻译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那就是圣经翻译时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