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解构主义之父”雅克·德里达(J.Jacques Derrida)

发布时间: 2023-01-12 09:19:27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解构主义之父”,其思想是后现代思潮重要的理论源泉,其哲学理论对哲学、文学、语言学、法学、建筑学等均有深远影响。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Jacques Derrida,1930-2004)在阿尔及利亚出生,曾在法国、美国求学,生前长期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任教,被称为“解构主义之父”,其思想是后现代思潮重要的理论源泉,其哲学理论对哲学、文学、语言学、法学、建筑学等均有深远影响,主要代表作有《文字语言学》(1967)、《声音与现象》(1967 )、《写作与差异》(1967)、《散播》等。


《巴别塔之旅》一文发表于1980年,对“翻译”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解构,内容涉及翻译的考古、政治以及法律。德里达在文中首先从语言的起源和分散说起,以专有名称“Babel”开始,追问我们是否真的懂得自己谈论的东西。然后,他用哲学词典的注释和《圣经》故事证明“Babel”不仅代表着语言的多样性,而且代表着建构或完整的不可能性,传说中未建成的巴别塔工程也成为了混乱、尤其是语言混乱的象征。德里达引用伏尔泰的话指出“Babel”的本义是指“上帝”、“人的圣父”和“上帝之城”,但由于出现了“变乱语言”的那个事件,这个词就具有了“混乱”的含义,于是“混乱”成了对“Babel”的翻译。这样,专名“Babel”在“巴别语言”(Babel language)的起源时就产生了意义与所指的混淆。在巴别塔这个命名行动中(或者说为了争夺命名权的斗争中),它以双重混淆的方式被混同于实际意味“混乱”的一个普通名词。然而专名是以命名对象的唯一性为前提的,它不表示任何意义,只能指称而不能描写它的所指,因此上述情况无异于将指涉行为与意义概念相混淆,将名字功能与名词功能相混淆。德里达认为“巴别”(Babel)混乱代表着语言间的混乱和语言中的混乱,其混乱之处就在于那个词超越了当初产生它的语境,在语言表达上无法实现连贯而完整的叙述,于是明显的事实差异也就仿佛无法用语言厘清了。


德里达接着阐述了不可译性的观点。他认为,当上帝驱散人类、变乱其语言时,就已经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解的悖论:“上帝把翻译工作强加于人类,同时又禁止人类翻译。”这一悖论不仅昭示了翻译的必要性,同时也意味着翻译在绝对意义上的不可能性。随后他又借雅科布逊(Jakobson)关于语际翻译定义中的逻辑矛盾证实这一点。文章结尾处,德里达谈到了翻译的债务概念。由于无法满足的整体性表达了文本对生命以及文本对翻译的渴望,这种未完成就成为支配翻译的法则——“假如原文本身的结构就有翻译的要求,那么正是通过制定法则使自己负有债务,原文才得以产生。原文是第一债务人”。他指出

“Babel”不仅对人而言有“混乱”的作用,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上帝那里。“Babel”不仅终止了一切翻译的可能性,也终止了人们对于上帝的圣经的翻译。上帝也呼唤翻译。“Babel”语言行为说明了作者(原文)对译者来说同样负有债务,但他们相互无法偿还,因为原文和译文是相互补充的。德里达关于作者与译者之间实际互补的债务论述明显呼应了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的观点,他围绕巴别塔谈论翻译的性质和任务,体现了深刻的解构思想。显然,在德里达的眼中上帝就是一位伟大的解构者,而巴别塔的解构就是批判和解放。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 上一篇:译学理论的科学化
  • 下一篇:所谓“真值共享”论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