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尤金•奈达(Eugene Albert Nida)的翻译理论和思想

发布时间: 2021-07-09 09:17:57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奈达在论述语言与翻译理论问题时,对各种语言交际功能着墨较多。他指出, 语言交际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指作者或 说话人自我表现时所用的那种语言功能;(2)认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指用 语言进行思维的功能;(3)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主要包括交感功能 phatic function),指通过语言建立人际关系、进行谈判、辨明或显示身份等的功能;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即传递信息内容的功能;(5)祈使功能(imper- ative function),指通过语言影响人的行为、导致新的行动的功能;(6)司事功能 (performative function),指用语言改变某种状况的功能,例如法官宣布某人有罪 时所用的语言便具有司事功能;(7)情感功能(emotive function),指通过所用语言 使人在感情上作出反应的功能;(8)美学功能(aesthetic function),有时称作“诗功 能"(poetic function),指采用各种修辞手段,如比喻、节奏、重复、倒装等,以加强语 言的美感和效果。奈达指出,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这些语言功能常常是并用的。 例如,表达功能可能和祈使功能同时并举;抒情诗歌旨在引起愉快的反响;交感的 言语可能是信息传送的前奏,等等。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翻译时不可忽视的。


翻译的正确与否取决于译文读者能在什么程度上正确理解译文。译者的任务不仅是使读者能够一般地理解译文,而且要保证读者不对译文产生歧解。从这个 角度来谈翻译的正确性,自然就意味着能称为“正确”的翻译会不止一种。如果译 文读者是精通源语的学者,那么,即使是最矫揉造作的死译也会是“正确”的,因为 读者对译文的意思不会产生歧解。另一方面,在大多数使用语言的地方,特别是当 人们使用的是所谓的大语种时,由于社会和文化教育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语言的使 用和理解就会有不同的水平。因此,如果要使每一个人都能“正确”理解,就必须考虑词汇和语法结构的难度大小,作几种不同水平的翻译,这一原则尤其适用于《圣经》的翻译。


有些人认为,翻译古典作品,译文所采用的语言形式必须保持古老的风貌才算忠实于原文,才算正确。奈达则认为,这种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古代作家的服务对象是他们的同时代读者,而不是千百年后的现代读者,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在当时是不会含有什么“古味”的。因此翻译中也应当以同时代读者能看懂为目的, 而无须一味追求语言上的“古色古香”。


(五)四步模式说。这是指翻译过程而言的。奈达提出,翻译的过程是:分析、转语(把分析得到的意义从源语转移到接受语)、重组(按接受语规则重新组织译文)、检验(对照源文本检测目标文本)。在这四步当中,“分析”一步最为复杂,也最为关键,是奈达翻译研究的重点所在。而分析的重点又在语义,因此奈达在《翻译 科学探索》和《翻译理论与实践》中都用了很大篇幅来分析语义问题。他从语义的 角度区分四种词类:物体词、活动词、抽象词和关系词。在语义分析中,他介绍了三种方法:线性分析法、层次结构分析法和成分分析法在对语义的具体分析中, 他重点分析了语法意义、所指意义和内涵意义(或叫感情意义、联想意义)。语法意义是指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之间存在的关系。凡是词组以上的语言单位,其意义并不简单地是词组中各个单词的总和。词组的整体意义有一部分是由该词组的特定结构所决定的。例如,在“老人”、“灰屋”、“大树”这样的结构中,第一 个单位与第二个单位之间存在着一种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该结构 的语法意义。这就是说,词的组合是有意义、有组织的、不可随便调换的。如分析 “那些老人盯着我们”一句中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关系时,不能把它分成“那些老”、 “人盯着”,也不能把“人”和“盯着”的位置倒转过来,等等。


一般说来,结构相同的词组、句子,其语法意义是相同或相近的。但并非所有相同的语法结构都有相同的语法意义。这是翻译中尤其要引起警惕的问题。例如,his car、his failure、his arrest和his goodness这四个英文词组,在语法结构上可说完全一样。可是各词组中his—词与随后各词之间的关系却不相同。从语义上说,his car等于“他有车”;his failure等于“他失败了”;his arrest等于“他被捕 了”;his goodness等于“他是善良的”。换言之,两个词组之间的关系在第一个词组中是“A占有B”,在第二词组是“A做了 B”,在第三词组是“A是B动作的目 标”,在第四词组是“B是A的特性”。奈达认为,以上这些相同结构之所以意义不 同,是因为它们均由不同核心句转换而来。因此,要弄清某一结构的表层意义,有必要追溯到这一结构的深层。


所谓“所指意义”,是指用词语来指某一客观事物、某一思想概念时语言所获得的意义。所谓“内涵意义”,这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附加给语言的或由语言导致而产生的感情色彩。“所指意义”是客观的,通常是词典上所载明的基本意义。“内涵意义”则是主观的,由人们的感情所产生,是词典上在给词项上定义后加上“粗俗语”、“俚语”、“迂腐语”、污秽语”、“儿语”等等时所指的意义。也就是说,内涵意义指的是词语本义之外的意义。


“内涵意义”的分析比“所指意义”更微妙、更有趣,对于翻译问题的处理也更重要。要正确理解语言的内涵意义,必须考虑三大因素:(1)词语使用者;(2)词语使 用的社会场合;(3)词语的语言环境。首先,某些词语与特定的语言使用者联系在一起,便可能获得与人们对那些人 的态度紧密相连的内涵意义。例如,儿童用语会有一种“说话幼稚”的内涵意义,因 而不适于用作成年人的语言。又如,社会上层人物和下层人物、乡下人和城里人所 用的语言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常见的情况是,人们对某个词的使用者所持的 态度无论是好还是坏,都可能变成对所使用的那个词的态度,即可能变成那个词的内涵意义。


其次,内涵意义与词语的社会场合有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个词,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比如,在教堂和酒店使用“damn”(罚……入地狱)这个词,即使是出于同一人之口,在两种场合里所具有的含义也会大相径庭。此外,有 的语言表达法往往与特殊的环境相关,如在拍卖场、市场、警察局、住所、避暑胜地、 学术讨论会等等,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根据所在场合的不同而使用几种不同“语体”, 每一种语体又都自有其内涵意义。


最后,内涵意义与语言环境有关。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可能产生不同的含义。例如,在 green with envy(十分妒忌)、green at the gills(气色不佳)、a green work' er(业务生疏的工人)和green fruit(未熟的果实)等惯用语中,green(绿色)含有贬 义或否定意义。又如,有些词语具有专义,如once upon a time并不真正指“很久 以前”。它的含义恰恰是指从未发生过的事,是童话的开场白。语音也常有含义。 如在某种纽约方言的发音里,bird变成了 boid,girl变成了 goil,third变成了 thoid等等。要听懂这些发音并不难,但人们认为这是不标准的发音。“不标准”也就成 了这些发音的内涵意义。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3] [4]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