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亚历山大•蒲伯(Alexander Pope)的译诗观

发布时间: 2021-05-17 09:07:56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亚历山大•蒲伯(Alexander Pope, 1688-1744),他是这个世纪初期英国最重要的古典主义诗人和讽刺家,又是最著名的荷马史诗的翻...



18世纪的翻译家,首先应当提到的是亚历山大•蒲伯(Alexander Pope, 1688-1744)。他是这个世纪初期英国最重要的古典主义诗人和讽刺家,又是最著名的荷马史诗的翻译家。他读过16世纪查普曼翻译的荷马,认为查普曼的译笔有 过于幼稚的弊病,好像荷马当年写作时还没有达到懂事的年龄。因此,有必要予以重译。1715至1720年,他译出《伊利亚特》(6卷);1725至1726年又译出《奥德赛》(5卷)。在两部作品的翻译过程中,他都采用同一种英语的双韵史诗体。译文用词隽永,风格清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读者奉为标准英译本,很受欢迎。


蒲伯在译作的序言里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赞成德莱顿的翻译理论。他认为, 翻译上乘佳作,采用直译肯定行不通,而倘若像许多人那样,认为可用草率的活译来取代直译以弥补它的缺陷,也同样是一大错误,因为采用草率的活译即拟译法, 把原作变成现代作品,便会丧失古老原作的精神。同时,他强调译者必须在最大程度上忠实于原作,并认为译者不应当企图超过原作者。他说广过去有不少人呆板地死抠原文字眼而误人歧途,现在同样有不少人异想天开、目空一切地希望改进原作而自欺欺人……懂得什么时候该平易质朴,什么时候该增进诗意和比喻,这是写作的一大奥秘,只要我们乐于谦恭地追随荷马,他就会把这个奥秘传给我们。如果原作大气磅礴,译作也应尽一切可能大气磅礴;如果原作平易质朴,译作也就不应怕遭评论家的贬责而不照样平易质朴。”译作应当尽量“模仿原作风格上的各种变异和韵律上的变调;在激情奔放或专事描述的地方保持高昂热烈的气氛,在平静安祥和叙述的地方保持平朴严肃的风格;译演说词必须完整清晰,译句子必须简练准确,哪怕是词的微小特征或句子的用法都不要忽略,对古人的礼仪习俗既不删减也 不混淆”。


然而,从蒲伯的翻译实践看,他并没有严格地忠实于原文。特别是对于措辞风格和诗体的选择,他认为这是属于译者的范围,不必受原作的牵制。因此,他在译本中使用英国读者熟悉的双韵体,而没有复制原诗体;同时,为了满足当代读者的需要,措辞也大量采纳了 18世纪英诗创作中惯用的词汇。虽然译本在许多方面较 好地再现了荷马史诗的古风和质朴的特性,但在某种程度上乃是蒲伯本人的创作。正如当时某个评论家所说这诗作得实在优美,蒲伯先生,不过您不能把它称作荷马的诗。”


在蒲伯的时代,释译派非常明显地占了上风。拟译不再被纳入翻译的正轨,直译则一再受到抨击。翻译家威廉•米克尔(William Julius Mickle,1735-1788)在一本译作的序言中直言不讳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而这种观点又成了当时翻译理论的基础。米克尔说,他翻译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少数几个乐于知道作者确切话语的人”,而是为了“译出一首能在英语中站得住脚的诗”。米克尔认为,“直译诗是一种谬误。固然,译者能逐词译出原文,但译者如果吹嘘他在翻译中做到了让原作者自我辩护,译文中既无增又无减,那么实际上就等于虐待了作者,也是欺骗了自己。直译不可能像原文一样做到措辞巧妙,不可能体现原诗所具备的生动、高雅和激情。的确,它可以貌似原文,但这种貌似相当于裹着尸布的死尸与充满朝气的活人之间的那种貌似。”因此,“只有诗人才能译诗”。“这一观点所允许的自由掌握到诗人手里,不仅能把原诗的活力、高雅和激情熔化在译作中,而且还能使译作再现原作的精神”。


翻译家约瑟夫•特拉普(Joseph Trapp,1679-1747)在其译本《伊尼特》的序言中,阐述了与蒲伯相同的观点。他说,对某些题材的翻译必须用两种不同的眼光来看,既看作原作诗又看作译作诗。“诗的思想和设计是原作者的,但诗中的语言和作诗特征则是译者本人的。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