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维廉•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发布时间: 2021-04-29 09:06:28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维廉•洪堡是语言学家、哲学家和教育改革家,早年在耶拿大学求学期间,成为席勒的挚友,并常与歌德有书信往来,18世纪末至19世...



维廉•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是语言学家、哲学家和教育改革家。早年在耶拿大学求学期间,成为席勒的挚友,并常与歌德有书信往来。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成为西欧翻译理论研究的中心,洪堡对此有特殊的贡献。德国的浪漫主义思潮不仅标志着文学的大发展,而且也是翻译史上一个转折点。在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洪堡先后发表了《按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期论语言的比较研究》(Ueber das vergleichende Sprachenstudium in Beziehung auf die verschieden Epochen der Sprachentwicklung)和《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于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Ueber die Verschiedenheit des menschlichen Sprachbaues und ihren Einfluss auf die geistige Entwicklung des Menschengeschlechts)两部论著,并为他所译的《阿伽门农》(Agamemnon)写了一篇重要的序言。在这些著作中,洪堡用崭新的观点,对语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也主要体现在这些语言学的观点上。他的观点是:


(一)语言决定思想和文化。洪堡认为,一种语言的作用以及构成这种语言的词语是生活现实在语言中的反映,其反映方式是说这种语言的民族所特有的。词语不再像传统的符号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只是思想概念的索引,而被认为能直接构成思想概念和文化。单词并不是公认的符号,而只是声音。这些声音连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和概念,并通过它们生成的精神以一种神秘的联想方式而存在。语言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声音与符号上的区别,而是世界观上的区别”。“语言可以说是各个民族的心灵的外壳;各个民族的语言是各个民族的心灵,他们的心灵也就是他们的语言,说这两者是等同的一点也不过分。”—言以蔽之,人的思维完全取决于语言。


(二)语言差距大而互不可译。洪堡赖以提出自己语言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它把思想意识置于客观现实之上,否认超出单个语言范畴的概念体系和支配超语言现实的普遍法则的优先存在。洪堡提出,每一种语言都有一种与之相关的世界观,而由于各个民族的世界观千差万别,语言和语言之间便存在实质性的区别。这种区别支配着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他在1796年7月23日给奥古斯特•施莱格尔的信中说:“在我看来,所有翻译都只不过是试图完成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任何译者都注定会被两块绊脚石中的任何一块所绊倒:他不是贴原作贴得太紧而牺牲本民族的风格和语言,就是贴本族特点贴得太紧而牺牲原作。介乎两者之间的中间路线不是难于找到而是根本不可能找到。”这就是说, 支配人类语言的法则是,各语言之间没有共性,原作和译作之间不可能存在融合关系。因此,译者不是必须偏向原语,便是必须偏向译语。不论采取哪种方法,不论译者怎么处理翻译中的问题,所译出的东西本质上都会与原作有区别。这种看法是同传统的观点分道扬镳的。17世纪、18世纪在德国广为流行的是一种半哲学半功利主义的观点,认为语言符号可以完全互换。特别是在18世纪,一些人对翻译持有一种较幼稚的乐观态度,认为人们在不同的语言中所看到的是形式不同而意思毫无区别的词语,任何东西都可以完美地加以翻译。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