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乔治•查普曼(Georga Chapman)翻译的荷马史诗

发布时间: 2021-04-17 09:25:33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查普曼采用两种不同的诗体翻译同一种原著的诗体,即用十四行诗体译《伊利亚特》,用英雄偶句诗体译《奥德赛》,相比之下,前者...



乔治•查普曼(Georga Chapman, 1559-1634)早年在牛津大学读书,后来步入诗坛,并从事戏剧创作。但使他驰名文坛的却主要是他的译著。他于1598年翻译了《伊利亚特》前七卷,1611年全部译完史诗,1616年又译完《奥德赛》。译者的造诣精深,成绩卓著,其译作成了当时的文学杰作。查普曼的最大贡献,是他的译作在16和17两个世纪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查普曼采用两种不同的诗体翻译同一种原著的诗体,即用十四行诗体译《伊利亚特》,用英雄偶句诗体译《奥德赛》。相比之下,前者比后者用得更为恰当、得体。在翻译中,查普曼大量使用神话词典,参考早期有关荷马作品的评论,并声称荷马曾在他身上“显灵”。但无论在内容还是风格上,译作都并不完全符合原作,它改造了诗中的人物性格,对智慧的价值观念以及对感情的抒发和克制也都增添了道德说教的成分。作为译者,查普曼是不无暇疵的。然而,作为诗人,他却无可指摘。 他的翻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是他具有诗人非凡的创作才能和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查普曼对翻译的理论问题也有所建树,他在译作的序言中明确提出指导译诗的原则,从而填补了16世纪特别是后期翻译理论的某些空白。在原则上,他反对过于严格,也不赞成过于自由。他说我鄙视译者陷入逐词对译的泥坑,丧失本族语的活的灵魂,用生硬的语言给原作者抹黑;同时我也憎恨不求简练,使用繁文缛语以表达原意。”但在他所反对的种种译法中,首当其冲的是逐词死译。他认为翻译任何作品,尤其是荷马的作品,采用逐词死译是最不自然、最为荒唐的,按照贺拉斯等翻译理论大师的观点,凡有卓见而又持慎重态度的译者,都不应仿效原作的词数和词序,而应仿效其实质性成分和句子,认真掂量句子,用最适合译作语言的词汇和表达风格、形式来表现和装点译文。”查普曼认为逐词死译是译者的通病,连他自己也在所难免,翻译中从不敢“用鸡代替鱼,用鲸代替骆驼,或新造形象,或把译者的语言强加于作者”。查普曼指出,翻译是要遇到困难的,但那是可以克服的。虽然希腊语和英语的意思表达和语言风格性质各异,但译者只要认真鉴别,理解原作精神,吃透原作的语法和词汇,就能在意思和风格上使译文与原文比美。查普曼的理论被17世纪和18世纪的许多译者继承了下来。这显然是因为他反对两个极端,主张采用折中的方法比较容易站住脚。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