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约翰•斯坦贝克作品的译介

发布时间: 2021-01-30 09:18:01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斯坦贝克一生写了17部小说,许多短篇故事、电影和电视剧本,以及非小说作品, 由于他“通过现实主义的、富于想象的创作,表现...

                              


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是这ー时期诺贝尔文学奖的另一个获得者,也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一位左翼作家,生于加利福尼亚州。自幼参加劳动,非常熟悉乡野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由于他对大自然的依恋使作品透出自然主义的特征。《憤怒的葡萄》是斯坦贝克最重要的代表作。


斯坦贝克一生写了17部小说,许多短篇故事、电影和电视剧本,以及非小说作品。 由于他“通过现实主义的、富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的观察”,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斯坦贝克受当时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创作出一些优秀的社会抗议小说,如《憤怒的葡萄》(1939)。在40年代,斯坦贝克的许多小说被翻译介绍过来,足见中国翻译界和文学界对反映美国社会矛盾的、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的文学的持续的兴趣。斯坦贝克的翻译小说有《苍茫——〈憤怒的葡萄〉之一章》 (秋蝉译,载1941年6月《文学月报》3卷1期)、《人与鼠》(楼风译,载1942年《文艺阵地》7卷13期)。《月亮下落》(马耳译,载1943年3月《时与潮文艺》1卷1期,1947 年12月,又由赵家璧翻译晨光出版公司出版)、《約輪熊的耳朵》(胡仲持译,载1943 年7月《时与潮文艺》2卷2期)、《菊花》(严文蔚译,1944年12月《时与潮文艺》4卷4 期)、《相持》(董秋斯译,上海骆驼书店,1946年12月,1948年12月再版)、《大山》 (曹锡珍译,1946年12月辽宁中苏友好协会出版)、《胸甲》和《菊花》(易蓝译,1947年 1月《文艺春秋》4卷1期)、《珍珠》(任以奇译,1948年10月《文艺春秋》7卷4期)。


《憤怒的葡萄》是美国大萧条时期一部很重要的作品,小说借鉴了《圣经•出埃及记》的故事轮廓,描写了西迁人们背井离乡的凄惨经历,暗示了人们犹如《圣经》中穿越沙漠寻求家园的以色列人ー样渴望的归宿感。“葡萄”是小说的中心象征,开始它象征着希望,最后却成为西迁人们愤怒的象征。人们从这部作品中发现了美国人的本质即对土地荒野和山脉等大自然的渴望与眷恋的情感。这部作品虽然是1939年出版,但却到1962年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对此而引发了ー场激烈的争论。实际 上,它不仅是一部长篇小说,而更像是一本真实的历史文献,被称为“大萧条时期的 《汤姆叔叔的小屋》。”


《愤怒的葡萄》是斯坦贝克作品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一部作品,40年代就出现了两个译本:一是时间略早一点的聂淼翻译的版本,书名译为《怒火之花》分上、下两册, 1945年5月上海世界文化出版社初版,至9月连续4次再版发行;第二个译本是1941 年10月重庆大时代书局出版的胡仲持翻译的版本,卷首有译序;之后,1942年11月和1945年10月分別再版两次,这一版本分上、下两册。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重新出版了胡仲持翻译、张友松校对的又ー译本,之后,1982年,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以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为题再版了这ー译本。1987年这ー译本又经叶至善和叶至诚两次改写成儿童文学中篇小说,以“世界文学名著改写本丛书”形式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