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让•保尔•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瓦作品译介

发布时间: 2020-07-29 09:12:24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萨特作品的中译本有三部面世,罗大冈译的《恭顺的妓女》(1955),林青译的《存在与虚无》(1963)和《脏手》(1978),80年代...



萨特是法国现代最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小说家、戏剧家、文艺批评家和社会活动家。萨特年轻时开始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长篇小说《恶心》发表后获得成功。1939年短篇小说《墙》ー问世便轰动ー时,被译成世界三十多种文字。40年代萨特发表了最重要的长篇巨著《自由之路》三部曲:《成年》(1945),《弥留》(1945),《心灵之死》(1946)。此外,还有文艺论文、传记文学和大量的哲学著作,等等。萨特主张文艺家必须积极投身于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认为作家的“发言就是行动”,文学要为改造社会服务。在艺术上,他提倡现实主义写作方法,文字讲究自然、朴素。但他喜欢描写丑陋的细,渲染人的卑下情感和明暗的内心世界。萨特曾于1955年访问中国。


萨特和波伏瓦是ー对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他们终身相伴,却始终未婚,而是订立了ー项独特的口头“契约”,确立一种甚于友人,却又不是夫妻的“新型关系”,他们彼此相爱,又给对方充分的自由,他们各自有外遇,互不保密,不过两位当事人都承认,他们这种爱情生活方式只适于他们这样独特的人物,不是人人都可以作为楷模来模仿的。波伏瓦1954年发表长篇小说《一代名流》(亦译《名士风流》),荣获龚占尔文学奖。这部小说描绘了战后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他们的焦虑和苦闷。波伏瓦把此书献给与之相恋三年多的美国小说家尼尔森•艾格林,并以他为原形塑造了小说里的 ー个人物。现实生活中的尼尔森不能和別人分享ー个女人的爱情,终于退出了与萨特的竞争。


萨特的《房间》和《墙》分别于1943年和1948年由展之和戴望舒译出。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萨特作品的中译本有三部面世:罗大冈译的《恭顺的妓女》(1955),林青译的《存在与虚无》(1963)和《脏手》(1978)。80年代萨特的作品得到了比较集中的译介。1986年作家出版社和漓江出版社分別推出了亚丁译的《理智之年》和嘉美等译的《魔鬼与上帝》。同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刊印了郑永慧译的《厌恶及其他》。198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河北人民出版社分別出版了沈志明译的《文字生涯》和苏斌等译的 《萨特自迷》,这两个译本是同一原著的复译,90年代又出现了两个复译本,ー是《我的自传:文字的诱惑》(张放译,漓江出版社,1990),另ー是《词语》(潘培庆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此外《萨特戏剧集》(袁树仁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生活•境遇一萨特言谈•随笔集》(秦裕、潘旭镭合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和《萨特文论选》 (施康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也各自有了中译本。他的《厌恶》、《墙》和《自由之路》三部曲近年也有了中译。


1997年中央实验话剧院排演了萨特的剧本《死无葬身之地》,在北京引起了ー阵观剧热潮。次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排演了他的另一部经典名剧《禁闭》,该剧是萨特剧作中哲学地位较高的一部。它着重描绘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表现呼唤人间温情和友爱的主题。


波伏瓦作品的中文译本有马振骋译的《人都是要死的》(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杨翠屏译的《西蒙波娃回忆录》(上海书店,1987),葛雷、齐彦芬合译的《他人的血》(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黄延龄、金铃合译的《少女的心一我与萨特》(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郝马、雨文合译的《现代女性》(民江文艺出版社,1988),徐玉成等译的《女宾》(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和许钧译的《名士风流》(漓江出版社,1991)。


1978年以后,有关萨特存在主义的文章大量涌现。1980年是高潮,1987年也是个高潮,在这些年中发表的文章约有80篇之多。而在1978年之前,有关的文章只有1955年《译文》刊载的《萨特的新著〈尼克拉索夫〉》(罗大冈)和关于存在主义的10余篇文章。在80年代关于萨特的研究文章中值得ー提的是《法国研究》1985年2期上的《萨特哲学专栏》(另有《加繆研究专栏》),和柳鸣九主编的《萨特研究》以及徐崇温 的《萨特及其存在主义》。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