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翻译理论硏究的谬误

发布时间: 2019-11-13 08:57:33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这段解释非常清楚。translatology (翻译学)一词的提出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以后只有某些学者(some authors)使用,主要是加拿大、德国、丹麦的学者,而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名称是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研究)。在许多说英语的国家,translatology 一词更是遭到强烈抵制(high level of resistance),抵制者中就有霍尔姆斯这样鼎鼎大名的学者。所以,虽然1971年Coffin曾预言translatology会很快成为正式的学科名,但这个预言却一直没有成为现实。今天日历翻到了 2007年,原文英语词典仍不见translatology的踪影。可见,这个词仍没有得到业内和社会的承认。也可见,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 ies对translatology的解释并非一家之言,而是代表了国外翻译界内外的普遍看法。


国内的情况与国外有很大不同,“翻译学”的喊声很高。本来, 国外所无的,我国可以有,而且人无我有能引为国人的光荣和骄傲。 但“翻译学”有还是无,不是靠喊声大小决定,而必须看存不存在权威著作和理论体系。至少,对一些最基本问题,例如翻译的定义、性质、标准、过程、方法、技巧,是否形成了大多数人认同的看法。可惜, 这等等条件都不具备。甚至,还出现了倒退,从有序变为混乱,从有科学性变为无科学性。


例如,对翻译标准的认识。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本不但在我国翻译界内,而且在翻译界外,都得到广泛的认同,经近百年而不衰。然而,上世纪80年代,那位呼吁建立“翻译学”的人却把此斥为 “因循守旧、盲从权威”的“怪事”(见《中国翻译》1987年第2期第3页)(此人不知道,还有比这更“怪”若干倍的事,如孔子一部《论语》 流行两千多年仍不衰。)现在怎样呢?外国的和本土的翻译标准,如 “同等反应”、“效果对应”、“忠实通顺”、“信.、达、切”,“和谐说”,五 花八门。我们不能否认,同一学科存在不同流派是正常现象,但这些五花八门的新标准并不是与“信、达、雅”平行存在的流派或观点,而是要推翻“信、达、雅”的人提出的取代“信、达、雅”的新说。且不论取而代之的各种说法是否比“信、达、雅”高明,但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它们没有一个没有像“信、达、雅”这样在我国取得广泛认同,连翻译界内的广泛认同也没有。一门“翻译学”,对翻译标准这个最棊 本的问题连个较为一致的说法都没有,怎么“学”得起来?广泛认同的标准被五花八门的说法取代,这就是从有序变为混乱的倒退。


又如翻译的定义。

传统定义最有代表性的见于词典。我国1979年和1999年版的《辞海》都定义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英国牛津大学1998年出版的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定义为 express the sense of ( words or text) in another language ,与《辞海》异曲同工。中外词典的这两个定义都抓住了“语言文字”(language)和“意义”(sense)两个核心问题,有科学性,且言简意赅。


现在我国对翻译定义的新说同样五花八门,现仅举一个分析。2004年第4期中国翻译界最有影响的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破解译学七大难题》的文章,评论某教授的新作《翻译论》。既然这本书“破 解译学七大难题”,照逻辑推,至少在文章作者看来是本权威著作,所以笔者举此书对翻译下的定义为例。那篇文章说的“七大难题” 之一是“翻译本质论”,即对翻译如何定义。《翻译论》对翻译的重新定义为“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交际活动。”


这个新定义比词典的定义如何呢?


它以“符号”取代“语言文字”。我们知道,翻译有笔译和口译。 传统定义说的“语言文字”把口译和笔译都包括了进去。但是,“符号”只可能是书面的,不可能是口头的。文字可归纳入符号的范畴, 但符号远不指文字。所以,新定义把应该包括的口译排除在外了,又把与翻译无关、文字以外的符号拉扯进来了。


在传统定义里,与“意义”相搭配的动词是“表达”,而新定义里, 是“再生”。也许笔者愚钝,理解得了“意义表达”,但理解不了“意义再生”,因为再生或指死而复生,或指有机体受损后的重新生长,或指废品经加工后恢复原有性质,成为新产品。即使把“再生”作为一种比喻用法,笔者也理解不了,因为比喻要以事物间的相似作基础,但笔者看不出翻译中的意义表达与死而复生、有机体受损后重新生长、废品变为新产品有什么相似之处。


可见,新定义不但不是什么对翻译难题的破解,与传统定义相比,由于它的表述不准确,不清楚,反而是从有科学性到无科学性的倒退。


时至今日,除层出不穷的名词术语,进口的和本土产的这个论那个论,我国的翻译理论界并未发现什么新规律,也没有出现权威著作,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甚至出现从有序到混乱、从有科学性到无科学性的倒退。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学”喊得越响,越证明存在浮躁情绪,缺乏科学态度。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 上一篇:明清时期的翻译
  • 下一篇:法国文学在我国的翻译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