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他们所依靠的只是大自然之光。你对他们还能有更多的要求吗?”柏尼埃晚年对孔子发生了兴趣,曾试将柏应理的《孔子传》 由拉丁文译成法文,但未出版。早在1662年柏应理曾主持选译了拉丁文本《中国箴言》,内容包括《大学》与《论语》的一部分。
1688至1689年,法国出版了柏应理《中国哲学家孔子》的两个法文节译本,一本叫《孔子的道德》,另一本叫《孔子与中国的道德》。1691年,英国出了一个英文节译本,也叫《孔子的道德》。有了法英文本,一般人就可以阅读了。这时候,整个西欧到处可以听到颂扬中国之声。在18世纪,谈到世界,总是说“从中国到秘鲁”,这差不多成了一般人的ロ头禅。
英国政治家、散文家坦普尔(William Tample,1628—1699)爵士读了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后,十分推崇孔子的为人。 他说,孔子是一位极其杰出的天才,学问渊博,德行可佩,品行高超,既爱自己的国家,也爱人类。他还提到孔子的文风,说“词句典雅,巧譬善誉。”他赞赏中国儒家“为政在人”之说,常常引用 《大学》中这样一段话:“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道,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他对孔子的著作是这样评价的:“孔子的著作似乎是一部伦理学,讲的是私人道德,公众道徳,经济上的道徳,都是自治、治家、治国之道,尤其是治国之道。他的思想与推论,不外乎说:没有好的政府,百姓不得安居乐业,而没有好的百姓,政府也不会使人满意。所以为了人类的幸福,从王公贵族以至于最微贱的农民,凡属国民,都应当瑞正自己的思想,听取人家的劝告,或遵从国家的法令,努力为善,并发展其智慧与德性。”很可能坦普尔所介绍、阐述的“为政在人”之说启发了诗人蒲伯(Alexander Pope),使他能写出这两行常被称引的诗句,“关于政府的形式,让傻子们去嘀咕;/管得最好的政府便是最好的政府。”(转引自范存忠《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
《中庸》的意大利译文,见于1687年出版的意大利文《中国札记》(Notizie Varie dell imperio dell Cina ),为该书的附录。此书为奥地利传教士白乃心(Joannes Gruaber)所作,在他去世后7年才出版。他曾经为罗马教廷探寻欧亚陆路来过中国。
《四书》的全译本(实际上并无《孟子》),是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Franeiscus Noel, 1651一1729)按照直译方法翻成拉丁文的, 例如《大学》,他译为《成年人之学》,《中庸》则为《不变之中道》,他还译过《孝经》和《幼学》。卫方济于1687年来华后,先后在淮安、五河、上海、建昌、南丰等地传教,1702年被教会回派往欧洲。1711年,布拉格大学刊印了他的《四书》译本《中华帝国经典》和《中国哲学》(Philosophia Cinica ),系统介绍了中国的儒家经典和古代哲学思想。在1783至1786年间,P▪Pluqet又将卫方济的译本转译成法文,:德国哲学家克里斯蒂安▪沃尔夫
(Christian Wolf, 1619— 1754)在《关于中国人道德学的演讲》中称赞卫方济说:“他研究中国20余年,翻译了中围的重要著述。此人具有敏锐的理性和很强的判断力,据他自己讲,理性常常是模模糊糊让人捉摸不透的,因此为了能明白地认识真正的理性,他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译著的前言中他指出书中所述并非隐含至深、高深莫测的科学,而是普普通通的道德学、伦理学、治家之说、治国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