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跨文化语境所界定的主要是精神文化的间际交流。相对于其所从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化在其本真意义上无疑对之具有不可取代的依附性。它的诞生、强盛、乃至衰亡,无不与之相连。广义上物质存在本身的时间性,赋予了其所滋生之精神文化的生命周 期。尽管精神文化的生命周期根本的来自其所从出的物质存在本身,但直接地却往往展示为对该存在本身的超越。当一种精神文化从特定物质文明中诞生后,通常就不再受之左右地自行发展。它会穿越时空而与所遭际的他者构筑起一种关联域,其间,它的意义和品质自然就会发生某种变化。严格说来,文化的本真意义是不可复现的。文化始终是在某种变体的意义上为我们所认知,所把握。换句话说,跨文化语境中去追问某种文化的本真含义,不仅理论上做不到,而且事实上也是没意义的。每一种文化都在其自身的生命周期中成长着,变化着。它的本真意义从其诞生之日起便消亡在自身的生长过程中。所以,在西方的后现代话语里,文化的本真意义越来越失去了话语权,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滋生其意义变体的演替过程。由此而提出了跨文化语境中被普遍关注的跨文 化理解的“正确性”问题。而研究误读的本质意义在于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正确解读”。
1)跨文化父际中的“误读”(Misreading in IC )跨文化交际的“误读”的意义在于什么是“正读”,是否存在“正读”。对某种文化意义的完全解读,“假设等值”(hypothetical equivalence), “唯一解 读”,和“一贯理解”显然是不存在的,只有不同程度的误读与理解的不断深化是客观现实中普遍存在的跨文化交流现象。“误解”(misunderstanding )的创造性意义是对被理解的文化主体的一种扩展与丰富,可以打破不同文化间互不相关的状态,明显导致趋同理解并产生新文化元素及提供文化拓展的契机。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也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完全相同则不可能引发变化,文化必然是“和而不同”。不同文化间存在“可通约性”(commensumble),即人文共性,是不同文化可以和平交往的依据。如不同人种间“婚姻”所带来的无限好处。其实,人类历史上声称能全知全能地解读这个世界的任何妄言都是狂妄自大心态的产物。
2)不同情况的“误读 ”(Misreading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跨文化交际的“误读”存在有不同的情况,除了字面上的误解,常见的意识形态与不同文化的误解主要有:
(1)主观误读;客观误读。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西方世界也是先有“地心说”,后有“日心说”。但宇宙的真正“中心”在哪里呢?有没有边缘?谁知道呢? 有没有“全知全能”的圣人呢?但这个世界总有人在那里振振有词,煞有介事地、全知全能地在讲述未来,您不相信,还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