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同意义一样,对语义的定义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不同的学科提出的定义不同,而不同的定义则体现了不同的语义理论观点。从 西方语义研究的历史看,曾出现过一些不同的语义理论。例如,表 2.1列出了一些西方语义理论的名称和主要特征。
另外,西方语义理论还有成分论、替代论、关系论、现象学语义观、存在主义语义观、解释学语义观、多元论等。
语义学分为客观主义语义学和非客观主义语义学。前者将语义视为词与世界的关系,即语言形式与其所指的物体或事态的关系;认为句子表达命题,语义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命题是什么,句子与命题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它包括所指论、真值对应论、真值条件论等理论,否定感知与认识在语义解释中的作用,否定体验哲学的基本原则,认为人的体验、认知、想象力、隐喻能力不具有客观性和固定性,对真理的解释没有什么意义,因而应该被排除在语义学研究之外。客观主义语义学与语言形式理论是分不开的。20世纪语言形式理论研究取得重大成就,但其缺陷在于把经过30亿年进化的人脑的活动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结果只注重事物表面,而没有重视表面之下的复杂认知活动。其原因是,这些认知活动大多在我们意识之外,最简单的意义构建也离不开复杂的认知过程。认知语义学是非客观主义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类概念系统、意义和推理,在许多观点上与客观主义语义学针锋相对。它认为语义既有客观性, 又有主观性,既不能夸大语义客观性,也不能夸大其主观性。语义是人们通过相互理解达成的共识,具有主体间性。一方面,语义以体验为基础,是主客观互动的产物,与现实世界及人的生理特征、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语义是基于人的认知和概念结构的,与人的主观因素不可分离,不可能有独立于认知的语义。自然语言并不携带意义,语言形式是标示不足的 (underspecified),它的作用是提示、引导意义建构。句子在语言形式中汇集了各种各样不完整的信息,在一定语境中,这些信息会促使基于认知的意义建构。认知主体在心智中进行认知操作,将语言形式提供的线索和现存的结构、认知原则、背景框架等结合起来,便会产生意义(语义)建构。关于语义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性质,兰格科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