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语篇语言学与翻译

发布时间: 2019-01-29 09:21:19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马子才,顺天人,世好菊,至才尤甚。闻佳种,必购之,千里不惮。一曰有金陵客寓其家,自言其中表亲 有一、二种,为北方所无。马欣动,即刻治装,从客至金陵。《聊斋志异▪黄英》


上述三例不仅说明英汉语篇在第一大语篇特征上存在的差异,而且说明两种语言意向性和可取性的不同。意向性和可取性分别指作者造文的意向和态度和读者领悟的程度。为什么会存在种种差异呢?究其原因,恐怕得追溯到两种语言的文化源流上去了。


众所周知,西方语言都是严格受形态规定制约的“形合”语言,即以形摄神。而汉语则是形态制约不太严格的“意合”语言, 往往以神统形。语言表达形式的中西差异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的文化精神以形式逻辑体系和系统的实验为基础,人们用清晰的逻辑学、数学、几何学等方法认识自然。这可以说是一种静中求真的科学文化精神。而中国文化精神主张精神的绝对实在,一切外象则归于虚设,于是在“神”的诱导下调动语言、艺术等手段,来驰骋主体意识,强调“气韵第一”,“用笔第二”。


因此,在英译汉时,特别是翻译文史哲方面的著作时,前辈 们很提倡"神似"论和"化境"论。而在汉译英时,恐怕首先要 解决的是"以形统神"的问题了。通过上面对两种语言的语篇形 式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语篇的语义接应是语篇这一语言单位的深层结构,是确保语篇性的首要因素,所以是语篇语言学中的一个中心议题。在一个 语篇中,概念和关系相互衔接,相互关联,组成一个网络结构。中国人写文章强调文章的脉络,如刘勰所说的“外文绮交,内义脉注”等等,也都是指概念和关系组成的网络结构。这里,概念说 到底究竟是什么呢?语篇语言学家们认为,概念就是人们心灵中 可以连贯地复现或活化的知识。人们的知识结构是在社会实践中 形成的。无论是语篇的作者还是接受者,都凭着知识复现和活化 来接应语义,实现思想交流,也就是必须按语义接应的规律实行交际。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3] [4] [5] [6]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