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虽然汉诗外译极难,但并不是说汉诗绝对不可译。诗有可译因素、半可译因素和不可译因素。简单地说,就是:外诗汉译,可译因素多;汉诗外译,可译因素少,就诗歌建行形式而论,英语译文的音节几乎总是比汉诗原作的字数多出一倍。汉诗的五言译成英文,往往需要10个左右的音节才能差强人意地传达出原诗的内容。例如杜甫的传诵千古的七言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若要译成英文七音诗是绝对不可能的! 只好变通一点,通常用英语的两个音节来顶替汉语的一个单字,可以勉强解决英诗的建行形式与节奏问题。例如汉诗的七言可在英诗中灵活地处理成12、13、或14个音节,以基本整齐为目标。根据这种想法,我们可以将上述杜诗试译如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做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Upon the News of the Recapture of Henan and Hebei by the Imperial Armies
Du FU
Word came from the North: recovered was many a town,
When I first hear the news, I let my tears wet my gown;
I turn to look at my wife: bitter grief is found no more,
Rolling up verse books we are both wild with joy in roar.
Let's sing and drink to our hearts’content on this fine day,
Accompanied by spring we'll soon be on homeward way.
From Gorge Ba through Gorge Wu our sails will quickly fly,
Straight to Luoyang we go after Xiangyang is passed by.
(Tr- Gu Zhengkun )
译文每行多为13个音节左右,略是原作音节的2倍,所以,单从建行形式上看,我们也可以说汉诗比英诗简洁二倍。从诗歌整体排列的外形上看,汉诗整整齐齐,呈一个竖着的长方形;而英诗却只加宽,不长高,呈一个横躺着的长方形。看来汉诗一经英译,就得发胖,因为支持不住满身累赘的英语横肉, 只好躺了下来。
以上数例,足可证明,用汉语基本上可以准确地模拟印欧语诗的建行形式,而用印欧语却难以模拟汉诗的建行形式。这就意味着,至少在形式方面, 汉诗可以借鉴西诗并消化西诗,而西诗却由于其语言媒介的先天性缺陷无法同样准确地模拟汉诗,惟有望洋兴叹而已。明白这一点的重大意义还在于,我 们据此可以推论,愈往后,汉诗的发展前途会趋于稳定,因为汉诗可以广收博采,借鉴利用西诗,洋为中用,确乎可能;而西诗的借鉴条件窘迫不佳,又受到现代化生活方式和理性科学的前后夹击,路于势必越走越窄,现代派,后现代派诗歌创作的贫乏、荒唐、故作深沉而实浅薄无聊已开西诗败象之端,21世 纪很可能是西诗消亡的世纪,阁下若不信,请拭目以待。
相较之下,印欧语系文字因为早巳髙度符号化,其字形结构巳完全丧失了与客观世界物象直接款通的契机与途径,因此,只能建筑其上的诗歌结构不得不更多地借助于抽象化、概念化的东西。20世纪不少西方诗人亦曾全力以赴地尝试利用印欧语系的拉丁化文字构筑具象诗,即将字母尽可能巧妙地拼合成种种图案并使之具有某种含义。其结果是产生了 -些非常牵强、诗不像诗, 图不像图的东西,连西方人自己也觉得荒诞不经,从未闹成过什么气候。而汉字不假外求,天生就有具象作用,对于敏感的诗人来说,每一个汉字都具有诗情画意。在这个意义上,汉语言文字可说是人类语言文字中最有效的诗歌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