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创作意图是要揭露和讽刺道貌岸然、自命不凡的英国上流社会人士的滑稽和虚伪。故事讲的是夏泼小姐在礼法范围内卖弄风情,引起一场桃色事件。只要抓住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入到作品的艺术意境中去,努力在译文语言中为这一艺术意境寻找完美的语言形式,就自然能把原作那种讽刺喜剧的风格再现出来。至于原作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an eagle in the Chilswick dovecot (鸽笼里的老鹰) 这是一种隐喻、保留了下来。being shot dead by a glance of her eyes.....这是一种夸张和讽刺手法,直译应为;"夏泼小姐的眼风……一下子 把克里斯泼牧师射死了。”我们改译为“射得灵魂出窍”,更具有讽刺意味,也符合作者原意, 因为“灵魂出转”也就是死了。
为了揭示作若风格,必须妥善处理作者特有的表现法。同时,为了揭示作者的风格,译者必须在译文中采用同原文通篇文体和某些段落的文体分别相适应的文体,即在译文语言中采用同原文通篇和某些段落所属的语言“层次”相对应的语言“层次”。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表明,在同一语言中存在着许多不同层次的“语言”,相互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例如,人们一般把语言分为通俗语,共同语,技术语等许多“级别”。通俗语又分为行话和大众语;共同语也有日常语言和典雅语言(书面语),文学语言和诗歌语言,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之分;而技术语言则包含隐语、职业行话和科学术语等等。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无法把原文语言(如英语)纳入到译文语言(如汉语)中來,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译文语言中找到同原文语言的“层次”相对应的语言“层次”。这是再现作者风格的一个重要条件。正是由于这个原故,选择适当的文休(或者说适当的语言“层次”)就成为每一个 翻译家动手翻译一部文学作品以前必须决定的要问题。文学翻译中的风格性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只是对其中的主要问题作了一些粗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