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信达雅”
严复道的“信达雅‘直被奉为译学圭臬,谈翻译的人几乎没有不引用严复的这三字诀,张谷若对此也十分推崇。他认为“信”包括两方面的信,…是内容方面,包括思想、实质、概念等等,即matter,substance的信;二是形式方面,包括表达、字句、结构等等,即form、expression的信。最完美的翻译当然是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形式以及用法性质及习惯诸方面均作到对等,比如汉语的“天字第一号”译为“A Mo.1”即是如此,这样的翻泽可以称之为“信”或最接近于“信”,而不应被称为“ 直译”或“神译”在汉语和英语中,像这种在四个方而完全相等的词语和句子毕竟有限,若翻译时遇到那些不可能在内容形式上均做到对等的句子时,则应以考虑内容和习惯为主,而不要因单纯为追求形式相同而损害内容和习惯。对于有的汉语词句是否一定要用英文成语翻译,还各自有其不同的情况,要依不同的文章、场合和上下文来定。若不能用英文成语来翻译,则应按英文的语法、习惯、行文、修辞等把原来的汉语照原义译出,也就是依英文所表达的notion、usage等等,独铸伟词或嘎嘎独造。
关于严复的“雅”学界争议颇多,且大多情况下贬大于褒,甚至有人提出以“切”取代之。张谷若认为这样做似乎大可不必。他认为严复所说的雅字是指古文而言。从前的“雅”字,有时有特别意义,比如雅字在清朝时指的是雅部昆曲。在严复的笔下, 则等于“古文”或“文言文”指的是雅正的古文。有人以文雅之意解之,认为如原文写粗鄙之人,说粗鄙之语,即不应以雅译之。但以雅作古文解,则此法自解。
(二)以“地道的译文”译“地道的原文”
“地道”一词,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一为“真正的”,“纯粹”,即英文中的“genuine”,另一为“够标准”的,即英文中的 “standard”。张谷若认为“原来是地道的语言文字,翻译时也要译成地道的语言文字”,所谓的翻译三字诀,归纳起来就是要做到“地道”。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在翻译时不能逐字死译,而应依据原文的风格,采用适当的变通手段,以雅译雅,以俗译俗,比如可以用功能相等的不合正规语法的文字来模仿原文中的vulgarism,总之 ,以与全文气氛味道协调为要。在翻译实践中,张谷若总是仔细精研原文,从宏观上把握原文的行文风格,融会贯通,使译文读起来流畅地道,又不失异域风情。比如在翻译哈代作品中的威塞克斯方言时,张先生创造性地用山东方言和一些通俗的口语体词组来译乡民的对话,不失为一种“功能对等”,读者从译文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哈代笔下有两类不同的人物说着两种不同的语言,一种是比较正统的,而另一种则是土语。张谷若的译本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人物语言的形象化,个性化和口语化。他译文中人物各自操着地道的语言,反映了他的各自的性格特征,从而真实地再现了哈代原文中“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
因此,从某种方面说,张谷若的“地道”,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的“风格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