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徐志摩的文学翻译思想及翻译观点简单介绍

发布时间: 2017-03-13 11:03:36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要是天公换了卿和我,
该把这糊涂世界一齐都打破,
再磨再练再调和,
好依着你我的安排,
把世界重新造过!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为了“神情”的缘故,为了读起来上口,胡适在翻译中把原诗的语言形式“一齐都打破”,并且进行“再磨再练再调和”,继而“依着”自己的“安排”将原诗“重新造过”,这就难怪徐志摩一边声称“不敢与胡先生‘比美’”,一边却禁不住“ 一时手痒也尝试了一个翻译”:
 
爱啊!假如你我能勾着命运谋反,
一把抓住了这整个儿“寒尘”的世界,
我们还不趁机把他完全捣烂---
再来按我们的心愿,改造他一个痛快?
 
在徐志摩看来,胡适的译文太过于“注重神情”,虽可“打起徽州调髙声朗唱”,但却已完全改变了原诗的语言风格,因而称不上是真正的翻译。尽管徐志摩认为“完全的译诗是根本不可能的”,他却始终不曾放弃过自己的追求,依然坚信“形”与“神”的完美结合才是诗歌翻译的生命所在。然而,当这种理论上的设想最终变得可望而不可及时,他在实践中便只有择路而行了:“每逢到译,我的笔路与其说是直还不如说曲来得近情些。”事实上,这里体现的又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作为译者,他知道直译充其量只能表现原诗的形式,却难以传达出原诗语言所蕴涵的精细微妙处,而另一方面,作为诗人,他乂深谙诗之语言形式亦非是无足轻重的东西,也正因为此,尽管他一方面指出“一首诗的字句是身体的外形,音节是血脉”、“完美的形体是美的精神的唯一表现”,但同时又强调了 “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它才有血脉的流转”。
 
而当这种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态体现于翻译实践中时。在译诗语言上,徐志摩积极主张用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认真移译外国诗歌。他认为苏曼殊的拜伦(文言)译不如郭沫若的莪默(白话)译,旧诗歌所不能表现的意致的声调,当时尚处于草创时期的新体即使不能令人满意,却至少可以进行约略的传达。 他之所以会产生七述观点,除了汲取别人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外,他也从自己早年的试笔中深刻地体会到了文言译诗的弊端,比如他曾用旧体把济慈的一首十四行诗译成了二十二行,而且其中还出现了诸如“况复凝凝濯濯款款融融甜美无尽之酥胸”等不伦不类的句式。总之,文言译诗只是他起步时的一种尝试,同创作中的主张一样,他在诗歌翻译中是理直气壮地走白话道路的。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