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林语堂的文学翻译理论简单介绍

发布时间: 2017-03-12 10:01:11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在《论翻译》一文中,林语堂开宗明义地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既然是一门艺术,那么从事这门艺术的人就必须有基本的素质和遵循...
 
虽然林语堂写了很多有关翻译的文章,但最系统、最全面阐述他翻译理论的文章还是《论翻译》。在《论翻译》一文中,林语堂开宗明义地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既然是一门艺术,那么从事这门艺术的人就必须有基本的素质和遵循的准则,这篇论文就着重阐述了对译者的要求与翻译标准这两方面的问题。
 
在对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方面,林语堂提出,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显然,他讲的是对从事英译中的译者的要求,推而广之即可归纳为对原文的透彻理解,对译文的熟练掌握以及翻译的实践,或者竟可以笼而统之地说是对两种文字的掌握与翻译的实践。循着林语堂的求学治学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他正是按这三点要求来做的。尤其是他中文补课的过程,给人以启迪。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林语堂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上的都是教会办的免费学校。应该说他对教会学校是心存感激的,因为如果没有教会学校,他就不可能接受学校教育,他的英文造诣以及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不会那么广博与深刻;但同时,教会学校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荒废了林语堂的中文。如果说林语堂欠教会一笔经济账的话,那么教会也欠林语堂一笔文化账。
他认真研读《红楼梦》;他成了书铺会集的北京琉璃厂的常客,并通过与博学的书店老板的攀谈,获得了大量信息,填补了自己文化的空白。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更着重于阐述翻译标准问题。他认为翻译有三个标准:忠实、通顺和美。乍一看,这三个标准与严复的“信达雅”相差无几。其实,林语堂的标准有着自己的含义。他所谓的“忠实、通顺和美”分别指译者对原文或原著者,对译文读者和对艺术的责任。他反对呆板的、字面上的忠实,指出“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忠实须求传神”;通顺的译文,林语堂认为应该是以句为本位且根据中文心理行文的;至于美的问题,他主要是针对诗文小说之类艺术文而言的,并非一概而论。简而言之,林语堂的翻译标准可化为一个词--传神,用他的话说就是 “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
 
他的“字神”是指“一字之逻辑意义以外所夹带的情感上之色彩,即一字之暗示力”,正如他在《论译诗》一文中所说意境的译法,专在用字传神。”他之所以说艺术文不可译,正是由于翻译艺术文时很难做到传神,因为艺术文的形式与内容并重,翻译时常常会顾此失彼。他还指出,译文必须以句为本位,这一方法似乎可以确保实现他“句气与言外之意” 的标准。这样看来,林语堂主张的“传神”包括字神和句神,在两者不冲突的情况下应首先保证主要词的准确传达,若有冲突,则以整个句子的准确传达为准,在此基础上揣摸把握则可做到准确传达原文风格,即“传神”,这是最终的目的。
 
“传神”的标准由来以久,在林语堂之前之后都有人提出。“传神”本是东晋顾恺之首倡作为人物画的美学要求,后来推而广之,成为我国绘画创作的最高准则,后来被逐渐运用到翻译理论中。朱生豪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自序》中写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的神韵……。” 五十年代,傅雷在他的《高老头•重译本序》中开宗明义“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傅雷早年在巴黎专攻艺术理论,音乐绘画方面都颇有造诣,他由临画的方法推衍出“神似”这一翻译原则,可谓与林语堂较早提出的“传神”殊途同归。
 
林语堂最欣赏道家哲学,庄子的“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是他向往的境界。处于这种境界的人在作文章时,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得不止”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都会跳跃着作者鲜明的个性。既然文章的精髓在于个性的表现,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遗失了这种个性,就如同一个人没有神采,丝毫没有了动人的魅 力。由此便不难理解林语堂为什么注意翻译过程中的传神了。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