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在中医翻译中引入这对概念有何意义呢?
我们引入这对概念,旨在说明从原文到译文,从能指到所指,主要是靠译者这一主体的精神活动得以实现的。因此,译者的个人因素在再现原文信息的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是,语言符号存在的基础是人的心理,而每个人对语言的心理体验都是不同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形是常有的。在艺术性的翻译中,这种“见仁见智”的现象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还体现着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在科技翻译中,这种现象却是极为有害的,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在中医翻译中,译者应将自己的精神活动集中于上下文这个语言符号的联结体中,出发于能指,归结于所指。而不应在能指的境界中充分地展现中医语言模糊、岐义及交叉等有碍信息交流的特征。
我们在翻译中研究能指,是为了标示所指,绝不可反其道而行之。目前中医翻译中的许多问题,如解释不清、概念不明等多是由详者颠倒了能指与所指的辩证关系所造成的。
然而在中医翻译中要完全理顺两者的关系,并非易事。我们知道中医的经典著作都是用古文写成的,而现代中医语言中仍保留者大量古文词汇,从而使能指与所指的辨析愈为不易,众所周知,我国的古文,因为没有标点符号,其意义往往含糊不清,可谓集能指之大成。对古文的理解是以句读为准绳的,而句读的基础又主要依赖于诙者的心理体验,因此各种所指性的解释也就应运而生了。医用古文也不例外。
但是同古文比较起来,中医语言自有其特点所在。首先,它记述的是一系列的客观事实,而不是海阔天空的畅想曲,因而其所指也应是客观事实。其次,它专用于一个理论体系,既然这个理论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描述它的语言也总是“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因此其所指也应是确定的。最后,历代医圣先贤对其都有精湛的诠注和独到的解释,大多数人的见解一般来说总是符合一定客观实际的。
所以,只要译者能本着严肃认真的精神,精研医理,是完全可以在译文中体现出原文的所指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