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文章 > 笔译技术 > 正文

中国英语在汉译英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 2018-03-30 09:08:26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随着汉译英的增多,英语必将受到很大的冲击,也会吸收很多的汉式讲法,一如现代汉语白话曾大量吸收欧洲语言形式而具有欧化味一...



随着汉英对译实践的激剧增加,两种语言之间的词汇、句法乃至语音等方面都产生了交融贯通之势,汉英遂有了不少相通之处。它们在表现的丰富性(横向)上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但在表现的形式的结构上(纵向)却又不断靠近。如定语前置本是汉语的典型特点,而在现代英语中亦有大为普及化的趋势。现代英语也有从主要是综合性向分析性方面发展,向汉语这样的典型的分析性语言靠拢。可见,随着汉译英的增多,英语必将受到很大的冲击,也会吸收很多的汉式讲法,一如现代汉语白话曾大量吸收欧洲语言形式而具有欧化味一样。再就是中国文化随着英译文本的传播,也会增加英语中东方文化的内涵,也带来英语和汉文化的现代融会。如美国夏威夷大学戏剧系在北京上演中国京剧《风还巢》(1988),就把“绿林好汉”、“国家栋梁”直译成:greenwood heroes, a pillar of the state。(Elizabeth Wichmann 1988)而且把“慢板”“快板”“原板”“摇板”等都用汉语拼音直接拼写。他们是要追求对中国京剧的“地道”表达;而我们又常常在追求“地道”的英文表达。但当我们要用对方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时,上哪儿去找“地道”的表达呢?这便是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悖论之一。


显然,翻译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就语言而言,最大的障碍莫过于源语中独特的结构形式;就文化而言,莫过于独特的民族性。如果独待的语言形式又表现了民族性极强的思想内容,翻译就更难了,汉语中的成语、谚语和歇后语等就是这种类型的突出代表。这些独特的语言结构形式在其他语言中一般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它们所表达的含义深深地置根于民族文化之中,经常使人联想起该民族的一些特定的历史、经济、文化、风 俗惯和地理环境状况,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因而,在汉译英的实践中,汉语中的成语、谚语和歇后语的翻译无疑是一个难题。


汉语中有一些哲理性很强的成语,其句式非常精炼,常常成对仗,或是对照排比,或是成回环,朗朗上口,可翻译起来很难达到同样的深刻和精炼。如“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Good fortune lies within (goes with) bad, while bad fortune often lies within good. 汉语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



微信公众号

[1] [2] [3]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 上一篇:翻译与接受
  • 下一篇:汉语英语间的相互影响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