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科技翻译 > 正文

《天工开物》外译简介

发布时间: 2019-10-28 08:30:15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天工开物》自17世纪后半叶传入日本之后,迄今已有汉文原著施加训点的和刻本和两种日文译本,1771年,由于日本学术界对《天工...



《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明代江西宋应星(字长庚)著。该书分三编,列十八个类目。上编有乃粒 (谷类)、乃服(衣服)、彰施(染色)、粹精(粮食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六章,中编有冶铸(铸造)、舟车、锤锻陶埏(制陶)、燔石(烧炼矿石)、膏液(制油)、杀青(制纸)七章,下编有五金(金属冶炼)、佳兵(兵器)、丹青(朱墨)、曲孽(酿造)、珠玉五章。此外,还附图123幅,详细记述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其中有不少是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工艺措施和科学创见,因此获得外国研究者的重视,被译成日、法、英等国文字。


《天工开物》自17世纪后半叶传入日本之后,迄今已有汉文原著施加训点的和刻本和两种日文译本。1771年,由于日本学术界对《天工开物》需求的增多,浪华(大阪)书林柏原屋佐兵卫 (即管生堂主人)发行了训点的和刻本《天工开物》。从事训点的是备前(今山冈县)学者江田益英。


到20世纪50年代,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薮内清教授和由他领导的中国科学史研究班的学者们,在文部省的赞助下,以《天工开物》为研究対象,将此书全文译成现代日语,并加注释,附汉文原文校点,1952年由东京恒星社首次出版。参加这ー工作的还有吉田光邦、大岛利一、天野元之助、木村康ー、篠田统、太田英藏等。这是第一个日译本,也是第一个外文译本。以薮内清为首的专家们,与译《梦溪笔谈》时一样,每周至少聚会一次,先由某人将某节译文注释稿准备好,发到会上宣讲,由大家讨论,遇有难点,集体解決。后来,薮内清又将1952年译本加以校订,删去汉文原文及所附11篇研究论文,于1969年由东京平凡社出版了另一个新版本,作为《东洋文库》丛书之一。到 1984年,已印行了16次。


《天工开物》早在18世纪就流传到欧洲。据说,此书是由来华的法国传教士带回法国的。到19世纪上半叶法国汉学家儒莲就以翻译《天工开物》而驰名。1830年,他先将《丹青》章中关于银朱的提炼方法译成法文,题为《论中国的银朱•译自汉文并摘自名为〈天工开物〉的技术百科全书》(Sur la vermillon Chinois,Traduit du Chinois et extrait d'un encyclopědic technologique intitulée Thien-kung Kai-wu ),发表于《新亚洲杂志》第五卷205—213页。 这是《天工开物》译成欧洲文字的开始。这篇译文很快就在1832年转译成英文,登在《孟加拉亚洲学会杂志》卷一第151— 153页上。


1833年,儒莲再将《天工开物》丹青章中论制墨的部分及其他有关著作译成法文,题为《中国制墨的方法》(Procédés Chinois pour la fabrication de l'enere ),发表在巴黎的权威化学刊物《化学 年鉴》卷五十三第308—315页上。同年,儒莲又在《化学年鉴》11月的一期上发表了另ー篇译作,题为《铜合金、青铜、锣钲》 (Alliages du cuivre,cuivre blanc,gongs et tatams ),系译自《天工开物》中的《五金》及《锤锻》章。1834年,这篇译文被转译成英文,刊在《孟加拉亚洲学会会志》卷三第595—596页上,题为《中国人制锣与钹的方法》(Chinese Method of Making Gongs and Cymbak)。1847年,儒莲的这篇译文又被转译成德文,刊于《应用化学杂志》卷四十一第284—285页上。同年,法译文还转载在法国《科学院院报》卷ニ十四。据潘吉星说:“儒莲的译文所以很快以法文、德文、英文出现在欧洲一流科学刊物中,是因为那里的科学家和技术家正对具有特殊性能与用途的铜合金发生兴趣, 而白铜(铜镍合金)与黄铜(铜锌合金)本是中国的发明,又通过《天工开物》才首先将其原料技术配方和制造方法公之于世的在《天工开物》介绍炉(碳酸锌)炼锌的方法100年后,英国人钱皮恩(William Champion)才在1740年得到同样的制锌方法的专利,而较大规模的制造乃是19世纪以后的事。欧洲黄铜品质欠佳,因为铜锌是以1:1配制的。《天工开物》则指出,这种配比只能制出低质的铸器,因而建议铜锌之比改为6:4或7:3。书中还列出六种配比,并评论合金的品第和用途。显而易见,这对欧洲人来说是很好的技术启发。《天工斤物》中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改变铜锌的各种配比来制得性能和用途不同的黄铜制品。而如果没有单质锌,用炉甘石与红铜以6:4或其他配比,也可直接炼出黄铜。这就是宋应星通过儒莲给欧洲科技界传递的技术信息。“在19世紀30年代,当欧洲人对黄铜、内铜的技术秘密还未完全掌握清楚时,儒莲把宋应星在这方面的论述译成法文,真可谓及时之雨,所以由19世纪德、法两国著名化学家主持的刊物上才肯破例地刊登ー篇17世纪中国作品的译文,而他们过去是很少这样作的。”(《宋应星评传》)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1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