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科技翻译 > 正文

科学翻译批评的具体标准

发布时间: 2019-05-28 08:53:30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不同体裁的文章,应当有具体评价的标准。现仅以科学翻译、文学翻译为例,略作说明。


不同体裁的文章,应当有具体评价的标准。现仅以科学翻译、文学翻译为例,略作说明。


1. 文学翻译:相对于科技语言而言,文学无疑是所有文章种类中语言最繁杂、最生动、可变性因素最多的体裁。因而,关于文学翻译的标准,更是众说纷纭,如“神似”说、“化境”说、“形美、意

美、音美”等等。

文学翻译标准的多样化,缘于文学作品原文的丰富多姿,因而仅仅“忠实”、“通顺”这个一般标准是不够的。不少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具有独特的音韵、格律、体裁、语气、意象、修辞等,如何把握每首诗的各种特色,并外化为译文,这不仅需要微观的透彻理解,还需要深刻的宏观把握。因此,文学翻译批评便需要在“形”、“意”、“音”三方面作为批评的具体标准。


2. 科学翻译:科技英语文章以传达信息为主要特色,其文体特征多为正式、规范、长句——各学科的学术文体可以充分体现这些特点。因此,对之进行翻译批评,除忠实、通顺外,还应特别强调其“准确”,因为知识的传播、科学的普及不允许疏漏。这里的准确,主要针对对原文信息的传达,而对具体字句,只要不歪曲原文思想,则可不予细究。如焦菊隐曾举一例:《从猿到人》的译文,译为“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一把最粗笨的石刀”,或译为 “任何猿类的手,是连最简陋的石刀也没有创造出来过的”,他认为,“这不是文艺,所以就很可不必去推敲这些字句,两种译法都没有叫猿手造出石刀来,思想与科学的事实没有歪曲,似乎可以‘放行’一步的。”


近年来,科学翻译界对翻译标准的探讨可以说一直没有间断过,下略举几例:《漫谈科技英语翻译——“信、达、雅”小议》(马谷城,《山东外语教学》,1980年第1期),《科技翻译的得体——兼论翻译标准》(林夕,《上海科技翻译》,1986年第4期),《浅谈科技英语的翻译标准》,(郑声滔,《上海科技翻译》,1986年第4期),《关于科技译文的定量评定标准》(银恭喜,《上海科技翻译》,1987年 第2期),《从く经济学〉中译本的得失试论学术性文体的翻译标准》 (张伟、顾宏远,《外语研究》,1987年第3期),《关于科技翻译质量评价的标准问题》(陈庆瑞,《上海科技翻译》,1987年第6期),《拭论提高科技翻译质量问题》(李亚舒,《中国科技翻译》,1988年第2 期),《“宁信而不顺”和“读者层”——学习鲁迅翻译理论之管见》 (韩明岱,《山东外语教学》1992年第1 一2期),《ー种翻译标准:大致相同的感受》(范仲英,《中国翻译》,1994年第6期),《广告英语的文体功能与翻译标准》(苏淑惠,《外国语》,1996年第2期),《译文的信息等价性与传递性:翻译的ニ元基本标准》(冯志杰、冯改萍,《中国翻译》,1996年第2期),《词典翻译原则探讨》(马秉义,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论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兼论翻译标准的设立原则》(高宁,《上海科技翻译》,1997年第1期),《文学与公文翻译标准之比较》(刘升华,《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译文评价标准新探索》(李晓敏、杨自俭,《上海科技翻译>,2003年第3期),《试论社会科学论著翻译 的基本原则》(金芳,《上海科技翻译》,2003年第4期),《翻译标准的批评与翻译批评的标准——交往行动理论对翻译批评的建构意义》(吕俊,《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科学翻译的多角评论》(黄忠廉、李亚舒,《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应用文翻译的功能主义标准》(郑秋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等。不仅如此,科学翻译界对诸多具体领域的翻译标准也进行过较为深人的探讨,如影视翻译、广告翻译、词典翻译、科技文献翻译等(姜治文、文军,2000)。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 上一篇:非谓语动词的表达加词
  • 下一篇:科学翻译批评的过程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