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一般人对语言最严重的误解,大概就是以为语言是一种工具(例如刀、锤子)——外在的、有待人去掌握的东西,或是一种设备(例如电话、衣服)——可以选择随时拿来用,不用时丢开。
于是,大家学外语时以为要去掌握另一种工具或技能,用来描述一个自己早已认识了的世界,表达早已存在了的心意。大家要求翻译工作用另一套符号表达出“同一个‘意思’”。结果,学外语和做翻译工作方向和方法都错误,事倍功半。
上述那种误解的主要问题,在于把语言与人生的世界分开来看,假定先有了思想主意、人先认识了世界,再找语言来描述表达。大家以为思想是一些独立于语言之外的“东西”,才会要求翻译工作用另一种语言(不同形式的工具)来表达、传送、代表。如果我们用什么“信”、“达”之类的标准来衡量翻译工作的成败,马上坠入了上述语言工具观的陷阶,从此继续在陷阱里兜圈子,不知所云。
相反,我们一旦明白了人类语言那种不自觉的本质,眼界截然改观。所谓“不自觉”,就是说人类与语言并没有工具使用者和工具的关系,人类从来未曾主动创造过语言,而是自小一开始懂事,已经给它控制着。语言一直是“做人”的一部分形式,为人呈现世界。
语言这种呈现世界的作用不是近年哲学家的什么新发现,上世纪初,德国哲学家、现代语言哲学之父洪堡(Humboldt)早已指出过:字与意念是互相依赖的,由此我们可知语言并非代表一种早已为人所知的真相的媒介,而是发现先前未知的事实的媒介。各种语言的分别不在于声音符号,而在于对世界的看法。洪堡的语言观,开展了本世纪的“种族语意学“潮流,启发了后世许多语言学家思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是他还是把语言当做“媒介”,结果仍不免不结论说语言造成了难以跨越的文化鸿沟,把语言的关系看成主要是文化的问题,忽略了语言在人生之中的真正重要角色。
一百五十年后,另一位德国哲学家加达马(Gadamer)提出了整套语言理论,反驳前述那种说法,指出它太着重语言的形式与结构,忽略了语言的真正存在方式——以对话为主的传意过程。在对话里,我们绝少关心到语言本身,而是不自觉透过语言谈论、描述世界,语言其实是一种非常不自觉的事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