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译者改变效忠的对象

发布时间: 2023-04-06 09:23:54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效忠于作者与效忠于委托人的利益作为翻译工作的原则,是截然不同的态度,二者可能没有矛盾。


谈到“译文期待的效果”,这一点也正好是令天的翻译工作跟前代另一个重要的分别。


恒久以来,做翻译工作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职业性的(赖以糊口的)和业余的。


职业性的译者有宗教团体的雇员,例如僧侣、学者,他们大半生埋头经文堆中,以传扬宗教信仰为职志,也有“俗世”的全职工作者,做外交或贸易方面的口译笔译。


业余的译者背景比较复杂,大概有学者、文学家(诗人、剧作家等)、语言研究者(西方历来外语教学都有大量的翻译练习,以此作为培训语言能力的手段)等等。


由流传下来的文献中描述估计,在二十世纪中期以前,翻译工作大致上是由上述两类人分担进行的,即是说虽然长年累月在许多社会里总会有些专责“传话”的人,靠助人解决贸易与外交方面的语言困难来维持生计,虽然在有些时代有些社会里,宗教文献翻译大盛,有大批专家长期负责译经,提出重要的翻译理论主张,但是业余译者历来在翻译实践与理论发明方面,都占着重要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情况开始转变,“专业化”的浪潮席卷一个个社会,翻译工作(包括口译笔译)需求激增,而且逐渐由职业性(以此维生)的工作者,以专业性(合乎专业精神,见下文详述)的态度进行。业余译者的角色逐渐边缘化,影响渐渐式微,同时翻译练习作为外语培训的手段,亦下再时兴。


这种转变对于翻译工作有什么影响?主要在于态度取向,亦即是效忠的对象。专业工作者都是训练有素、严守本行规矩精神的专门化雇佣兵,办事时处处以客户的利益和本行的声誉为大前提,即使顾客未必永远都是对的,但是他们总是“受人钱财,替人消灾”或是令顾客出于钱觉得“物”有所值。顾客乐于付钱购买服务,当然有具体的、短期性的(甚至是要即时见效的、功利的)目的,例如翻译一份广告文稿或公关用的新闻稿,要想达到宣传效果;翻译一段外电供电视新闻节目主持宣读,要想多多吸引观众增加收视率;翻译一本书(就如上文事例2),要想销路可观。于是翻译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以能否达到这种期望来衡量。


反观业余的、非专业性的译者,往往不必受到这类商业性的“游戏规则“所束缚,向来可以用滞洒“超然”的态度,按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下笔。以前,翻译界流行“忠于原著”的风气(见不文介绍),于是他们比较容易贯彻理想,坚持对原作者效忠。


效忠于作者与效忠于委托人的利益作为翻译工作的原则,是截然不同的态度,二者可能没有矛盾(忠于作者,刚好亦符合委托人的最大利益),但也可能有相当大的冲突(若忠于作者的话,则委托人的利益受到损害)。


就当前趋势所见,由于前文提到的文字地位的改变(需要处处讨好、争取读者,译者变成了服务性的雇佣兵),还有另一个重大的转变,“忠于原作者”的传统信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