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翻译思维的基本特征

发布时间: 2022-05-20 09:26:58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思维必须赋形于语言的物质外壳,才有可能成为被人们所接受的直接现实,可见概念的物质形式就是词语语义系统。


我们必须了解人类最一般的抽象思维的过程。思维是人类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产生于人类的感知,又高于感知。人们利用感觉器官获得、选择、积累信息,供给大脑作抽象思维的素材。这时,感知已被升华为思维。抽象思维利用感知素材的主要手段是概念或概念体系(如语法),它的主要工具则是语言。思维必须赋形于语言的物质外壳,才有可能成为被人们所接受的直接现实,可见概念的物质形式就是词语语义系统。我们所说的“词语语义系统”,也就是内部言语经过人脑的言语生成机制,运用语法和惯用法规律加以“编码”(coding)成为语言群体所共用的语言符号系统,通过语音器官发之于外,就是人们所能接收(通过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官)的媒介,即语言信息系统。


这样,我们可以将表现为语言的抽象思维表述为以下的概念一信息模式:

1.png


值得注意的是,翻译思维不是一般的抽象思维。翻译思维的特点是:翻译者所接收到的“直接现实”是SL的语言信息系统,是SL的语言表层,而不是SL深层的概念。翻译者的任务,是以SL的表层信息系统为依据,通过自己头脑的判断与推理,解决词语语义系统中的各层次(语法的、逻辑的、修辞的)的关系,进入概念系统,即SL的深层结构。


这样,我们可以进而将翻译思维的活动过程表述为以下的“信息一概念”模式,俗称“理解过程”:

2.png


可见,翻译任务能否圆满完成,第一步取决于翻译者在上述思维活动过程中能否圆满地解决词语语义系统中的各项关系,构建起正确的语义结构,为原语概念系统到译语概念系统的转换创造基本的、首要的条件,使原语信息系统到译语信息系统的转换(即从解码一到换码)成为可能。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 上一篇:可译性的理论依据
  • 下一篇:英语指称替代及其的翻译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