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宗教”一词在英语中为religion,源于拉丁文religlo,意为敬神。在汉语中,“宗教”一词的源出有不同说法。一说为“宗教”二字合并起来使用始佛教术语。《景德传灯录》十三《圭峰宗密禅师答史山人十问》之九日:“(佛)灭度后,委付迦叶,展转相承一人者,此变盖论当为宗教主,如王无二王,非得度者唯尔数也。”一说为华鸣在《“宗教”一词如何定义》一文中认为,“宗教”一词是日语借用汉字“宗”和“教”二字而造的一个新词。宗教就是奉祀神祇,祖先之教。《辞海》对“宗教”的解释是:“宗教,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宗教”一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各自的源出,但其基本的含义是一致的,宗教是人对神灵的信仰。
从人类学和文化学意义来讲,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与人类文化共同产生和发展,在人类任何一种文明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迄今为止,世界上尚未发现任何一个民族没有宗教。因此,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宗教文化必定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具有民族性。不同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这里,文化是本质性的,宗教只是文化的形式,宗教依赖于文化,有其具体的文化前提。在西方,基督教构成了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使得中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化的任何一部分或多或少地具有基督教的气息。在中国,儒教、佛教、道教是大家公认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中西文化之差异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中西宗教信仰、观念的不同。问题在于,这种中西宗教文化方面的差异在翻译时怎样处理,才能 “再现”中国或西方宗教文化的精神实质。
有人认为,宗教文化翻译可采用“转化”的手法。套用现成的成语或俗语。例如: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在翻译《红楼梦》(The Story of a Stone)第六回刘姥姥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时,把它译成“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似乎神形兼备,汉语成语巧对英语谚语。这里,霍克斯将“天”译成“God”,把原文中的道教概念转化成了西方的基督教概念。必须指出,显然这种译法有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但这从根本上抹杀了道教与基督教两者之间存在着的不同宗教背景和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可以肯定地讲,此译例中的“天”与“God”是不能够相对应的。
所以,有人认为,宗教文化翻译只能采用“直译”的方法,保留原文中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在翻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时采用了这种方法。他将“天”直译为“Heaven”(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再现了原作的文化特色,保存了原作的道教概念。
通过对这个经典译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宗教文化翻译应尽量采用“直译”的方法,保留原作的宗教文化特色。相比之,“转化”的方法,套用现成成语的译法与文化翻译的原则相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