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的翻译思想

发布时间: 2021-04-23 09:14:25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三)翻译必须正确理解语言思维的辩证关系。这就是上面所说的说话人和语言之间存在的双重关系。一方面,每一个人都受到所说语言的制约,任何在语言范围之外的东西,说话人都不可能明确地想到,思想概念的形成、这些概念相互联,结的方式和程度都是说话人从小开始习得的语言所安排的;说话人的智能和想像也都由它控制。但另一方面,凡是思想自由、智能独立的人都能创造语言。否则,科学艺术作品的语言就不能从原始水平变化发展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上述观点所说明的与其说是个翻译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涉及翻译的哲学和语言学的更大范畴的问题,是对洪堡有关人的思维取决于语言的理论的发展。


(四)翻译可有两种不同途径。要帮助译作的读者在不脱离本族语的情况下正确而完全地看懂原作,可以采取两种途径。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 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这两种途径彼此截然不同,因而无论采取哪一种途径都必须坚持到底,如使二者混淆, 就势必产生不良后果,使译作的读者无法理解原作的意图。至于两种途径及其相互对立的性质之间的区别,则不难加以说明。在第一种情况下,译者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填补读者不懂原作语言的空白,把自己在认识原作语言中所获得的印象传递给读者,把读者送到陌生的原作的发源地,从而使读者根据译者提供的语言形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理解原作的真正含义。在第二种情况下,翻译的目的是使外国译者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写作,译者不仅仅要自己看懂原文,还必须使原作者进入与译作的读者直接对话的范畴,因为译者本人是懂外语的,可以从原作者角度理解原文,而译作的读者却不懂外语,需要在译作变为地道的本国语言后才能不费力气地看懂原作。施莱尔马赫没有正面提到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但我们可以用 这两个常用的术语把他的观点加以概括:坚持译作顺从原作,采用的方法就是直译,甚至是死译;坚持原作顺从译作,采用的方法就是意译、活译,甚至是无节制的任意发挥。


施莱尔马赫的上述理论在19世纪曾产生过很大影响,甚至在今天也仍有其重要意义。当然,虽然他是第一个区分口译与笔译的理论家,但他对口译所持的观点是错误的。从现代翻译理论的角度看,口译并不是一种机械的活动,而同样是一门技艺,同样要求译者具有很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再创作能力,并且由于口译是一种即席传译甚至同声传译,没有仔细思考的余地,其难度在许多方面甚至比笔译有过之而无不及。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