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由于心理、文化、语言等各种原因,译者对于汉语文本的解读获得的CW与其译文语篇微观语言世界下所欲表达的CW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同时由于汉语读者和英语读者之间ICM和背景知识必然存在不同,使得双方解读文本获得的语篇表征也存在一定距离,实际上英语读者获得的心智连贯只会与译者所期待的心智连贯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关系。这种异质是绝对存在的。在这个意义上,英语译文语篇在与汉语原文语篇存在血脉关系的同时,又具有自己新的生命,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般情况下,为英语目标读者“构建”汉语文本作者意欲表达的“认知世界”是汉英语篇翻译译者的翻译目标。但是这种“构建”并不是“再现”,因为“再现”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翻译内在的认知机制,特别是概念整合机制。原文只是译文构建的信息主要来源之一。有时候,原文甚至不是构建译文的主要信息源,对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家而言,他们更关注这一点。
基于以上分析,汉英语篇翻译最终目标是,构建首先与英语目标读者CW统一的,其次和汉语原文cw—致的英语译文文本微观 语言世界(和可能的cw)。因此,汉英语篇翻译的认知原则(或者说是认知目标)是,译者应追求英语译文文本的语篇性和译文文本与汉语原文文本在语篇微观认知世界上的动态最佳相似度。这种相似度对于译者的翻译意图而言是最佳的而不是最大的,最大相似度仅是最佳相似度的一种可能性。同一个原文,根据不同的翻译参数要求,可能会有不同的cw相似度的译文。当然,对于所谓“最佳”,即使在各方面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不同的译者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理解和把握。针对不同的翻译意图,原文的语言符号及其可能的认知世界对译文语篇的语言世界构建做出的贡献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在这样一个翻译认知原则下,译者由汉语文本语言线索引导建构的汉语语篇ICM与汉语文本作者所欲表达的ICM越是契合,他对汉语文本的理解就越是透彻;在这个基础上,他越是考虑目标读者的认知条件和认知规律,越是充分预测读者的ICM (包括推理方式、信息接受方式和反应方式)和背景知识情况,他产出的英语文本的语言符号就越有可能在目标英语读者那儿激活所需的认知世界知识并进行相关的识解认知运作,于是就越有可能建构出最佳相似的英语译文cw。
责任编辑:admin